文章详情
被朋友借钱不还,走法律途径能要回来吗?
文章分类|以案说法
2025-03-07
导读:被朋友借钱不还,走法律途径能要回来吗?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相互帮助是常有的事,但当朋友借钱不还时,可能会让人陷入尴尬和困境。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走法律途径真的能把钱要回来吗?

 

案情回顾

 

小李和小张相识于大学时期,两人同在一个社团,兴趣相投,一来二去便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毕业后,两人虽在不同的行业发展,但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常聚会聊天。

2021 年 5 月,小张满脸愁容地找到小李,诉说自己的生意因市场环境变化,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困难,急需一笔钱来维持运营,否则生意就要面临倒闭的风险。小张言辞恳切,希望小李能借给他 10 万元救急,并承诺半年后生意好转一定全额归还,还会按照月息 1% 支付利息。

小李念及多年的情谊,没有丝毫犹豫,第二天便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将 10 万元转到了小张提供的银行账户上。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小李没有要求小张签订书面的借款合同,也没有让小张出具借条,只是在转账后,通过微信简单地提及了借款的事情以及还款的约定,小张也在微信上回复确认了这些内容。

 

然而,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约定的还款日期到了,小张却没有任何还钱的动静。小李心想小张可能是忙忘了,便通过微信委婉地提醒小张该还钱了。小张回复说最近资金还是紧张,希望小李再宽限一段时间。小李虽然有些不悦,但还是选择了相信小张,又给了他几个月的时间。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张不仅没有还钱,甚至开始对小李的微信消息回复得越来越敷衍,到后来干脆不回了。小李打电话过去,小张要么不接,要么找各种借口推脱,说自己正在想办法凑钱,让小李再等等。

小李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频繁地给小张打电话、发微信催款,但小张直接玩起了消失,电话不接,微信也拉黑了小李。无奈之下,小李决定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院审理

 

小李在准备好充分的证据后,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小张偿还借款本金 10 万元,并按照约定支付利息。

法院受理案件后,按照法定程序向小张送达了起诉状副本、传票等法律文书。送达地址是小张之前在与小李的交往中提供的住址,以及在生意经营中留下的联系方式。然而,小张在收到这些法律文书后,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出庭法院就拿他没办法,所以没有到庭参加诉讼。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小李提供的银行转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等证据进行了全面审查。法院认为,虽然小李和小张之间没有签订书面的借款合同,但银行转账记录明确显示了小李向小张转账 10 万元的事实;微信聊天记录中,双方对借款的金额、利息以及还款时间等进行了明确的约定,且小张在聊天中也承认了借款的事实;电话录音进一步佐证了借款关系的存在。这些证据相互印证,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以及借款的具体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借款合同的相关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小张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视为其放弃了答辩、质证等诉讼权利。法院依法缺席审理,并作出了判决。

最终,法院判决小张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小李借款本金 10 万元,并按照月息 1% 的标准支付自借款之日起至实际还款之日止的利息。

 

典型意义

 

在这个案例中,小李之所以能够胜诉,关键在于他留存了一系列有效的证据。很多人在朋友间的借贷中,往往因为抹不开面子或者过于信任对方,而忽视了证据的留存。但一旦出现纠纷,没有证据就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提醒我们,在进行任何经济往来时,都要有证据留存的意识,无论是书面合同、借条,还是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都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律新建议

如果遇到朋友不还钱的情况,想要保护自己的权益,可以这么做:

及时固定证据:

一旦发现朋友有不还钱的迹象,要立刻行动起来收集证据。除了借条、转账记录这类基础证据外,微信、短信聊天记录中关于借款金额、用途、还款时间的约定,以及催款时对方的回应等都很关键。如果有电话沟通,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录音,留存能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内容,为后续可能的维权奠定坚实基础。

合理有效催款:

不要碍于情面而拖延催款,要采用合理且能留痕的方式进行。比如发送正式的催款短信、微信消息,或者通过邮政快递发送催款函,并保留好快递单据和回执。在催款过程中,明确告知对方借款事实、金额、还款要求以及逾期不还可能产生的后果,同时保留好每次催款的记录,这不仅能向对方施加压力,也能起到中断诉讼时效的作用。

适时借助法律:

当自行催款无法取得效果时,不要犹豫,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律师能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专业的法律分析和维权策略。在律师的指导下,准备好相关材料,必要时果断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如实提供证据和信息,借助法律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欠款的朋友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新闻时事、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作品内图片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联系客服告知,我们核实后将立即删除。

热门咨询

刘毅律师

执业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