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民办教育体制改革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5-10 19:10

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暴露出我国经济的结构问题——什物经济尤其是低附加值工业的过度开发与某些服务业开展严重缺少的对立,经过体系改革推进教育、科技、文明等服务业的开展,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开展应说到战略高度给予注重。
一、民办教育存在的体系问题
30年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便是从头开展了民办教育。依照官方的界说,所谓民办教育是指非财务性的出资办学,它包含个人、集体、企业、工作等运用非财务资金举行教育安排。最初搞民办教育明显是舒解财务教育资金缺少的权宜之计,今日它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显示出强壮的生命力。
民办教育(安排)的鼓起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大开展功不可没。一是弥补了被称为“公办”教育供应的缺少。据统计,2007年全国各类民办校园和教育安排约11万所,在校学生2700万人。也有学者以为,2005年,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3057万人;二是民办教育的鼓起打破了公办教育的“大一统”或独占局势,为教育的多元化开展和竞赛作出了奉献;三是改进教育公正,进步教育功率,扩展教育自在,立异办学思路和教育方法,推进教育改革,并为我国教育体系改革供给了丰厚的经历和经验;四是减轻了财务办学的压力,促进了教育工业的开展。可是,民办教育(安排)从无到有,是在旧体系向新体系转型或过渡中发生的。它必定带有过渡时期的“含糊”特征或非驴非马的体系特征。正因为体系不清、身份不明,民办教育缺少长时间战略,很难做大做强,一些中小民办教育安排乃至堕入种种困局之中。
1、准入规矩的对立和紊乱
准入规矩是指民办教育者办学性质、条件、资质等法规和政策性的规矩。本文仅评论办学性质的规矩问题。我国康复非财务投入性质的办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称为运用社会力气办学。开展民间力气办学明显是英明之举。可是应当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由教会和有财产的贵族办学的非盈利性意图不同(非盈利性不是不要盈余,而是指不要出资收益),大多数不太殷实的我国人办教育则是一种营生手法或投机的工作,其间不少人是作为工业来出资的,寻求报答是题中之义。办学的盈利性是清楚明了的。当然,出资办学以盈利为意图也没有什么欠好,就像许多寻求价值增殖的商场经营者也为社会供给运用价值相同,民办教育者在完成盈利之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人才。况且最初一些人是假贷办教育,不盈利又怎么还账?问题出在:我国的法令法规和政策对办学的性质进行了种种约束。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矩“任何安排和个人不得以盈利为意图举行校园及其教育安排”。这种脱离实际的法规明显使民办教育者堕入为难地步。要么违法提取赢利,要么作假,搬运本钱,抽逃资金,搞变相盈利。更重要的是,因为出资及其收益没有法令保证,机会主义盛行,民办教育安排何故做大做强?为了脱节立法的窘境,这以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又答应 “合理报答”,即从办学剩下并扣除开展基金后可提取赢利。《促进法》及其施行法令虽处理了办学者出资报答的合法性问题,但却与上位法的《教育法》中的制止 “以盈利为意图办学”规矩相对立。换句话说,假如制止民办教育盈利,则不应有什么出资报答之说,假如答应民办教育盈利,不只有赢利报答,并且应清晰出资者的产权。假如归谁一切的产权不清,按什么方法进行分配不明,就会带来民办教育该不该收营业税和所得税?按什么规矩定收税?该不该给予财务补贴和支撑?土地运用是否给予优惠?停止后又怎么清算等等一系列问题。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