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刑法修正案九微信谣言的新规定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9-16 13:34
现在是互联网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会经过网络来联络以及宣布言辞,那么关于咱们如今最长用的通讯东西便是微信,那么关于微信又有什么样的规则?接下来就由听讼网小编关于刑法修正案九微信流言的新规则的相关常识进行具体的介绍。
一、《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则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添加一款,假造虚伪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许其他媒体上传达,或许明知是上述虚伪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许其他媒体上传达,严峻打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许控制;形成严峻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他刑事职责:
假如分布流言,构成犯罪的要根据《刑法》的规则追查刑事职责。
《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则,假造虚伪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许其他媒体上传达,或许明知是上述虚伪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许其他媒体上传达,严峻打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许控制;形成严峻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246条规则,以暴力或许其他办法公然侮辱别人或许捏造事实诋毁别人,情节严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控制或许剥夺政治权利。
二、立法布景
当时,比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交际平台上的虚伪信息层出不穷,其间不乏一些“贫穷求捐款”、“帮助找孩子”等看似传递正能量的文章,却有或许隐藏欺诈电话。但是,网友跟风、盲目转发则简略进一步扩展虚伪信息的传达。此次修订案出台,“网络诽谤”等行为要负刑事职责,这也是对“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最好诠释。
新浪微博社区管理中心运营司理尹雪赓表明,在以往因流言获刑的案子中,大多是“非法经营罪”“打乱公共秩序罪”等罪名,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传达虚伪信息行为的法条。此次调整,既让相关判定更有根据,也能够削减判定上的争议。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表明,如若在网络这种公共场合分布虚伪信息,或许触及多种罪名,包含行将收效的刑法修正案九,使用信息网络分布虚伪警情等信息,有或许承当刑事职责,而不仅仅是行政职责或许简略民事补偿职责。
所以我们假如还有其他相关的问题,随时来咨询小编。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
评论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