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如何处理发生交通事故找不到人的情况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2-07 15:54
现在马路上车多人多,交通事端时有发作,常常,在方位偏远的乡村道路上,发作交通事端后闯祸司机会挑选逃逸,这时,作为受害者的咱们该怎么办呢?
首要,听讼小编请咱们看几个事例:
事例一:2004年6月23日22时许,古某驾驭桑塔纳轿车,沿沭牛·由东向西行进,行至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驻地,因顺行的该镇湾子村乡民英某忽然从·北向·南转弯,古某刹车不及时,当场将英某撞死。古某下车见英已逝世,就驾车脱离现场,到了交警队报案。
事例二:2001年3月11日11时30分许,何某驾车沿省道225线由北向南行进,行至周庄村时,将过·的行人刘某撞伤后逃逸,后刘某经抢救无效逝世。
事例三:2005年3月20日7时30分许,李某驾车沿沭郯线由东向西行进,行至山东省临沭县郑山镇邢屯村村中的水泥·上时,因?有在·中心行进,将顺行·人宋某撞伤,后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李(期间电话报警)在医院陪护到当天下午,托言回家取钱,第二天传闻宋某抢救无效逝世,李便离家出走,在外打工,后经其亲属做作业,到交警大队投案自首。
对上述三个事例中司机的行为,交警部门均确定为交通闯祸逃逸,并且当事人?有贰言。咱们在检查时,以为交警部门的确定有收支,与我国有关法令法规的精力纷歧致。
我国的相关法令、法规是这样规则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事端处理程序规则》第九十四条:“交通闯祸逃逸,是指发作交通事端后,交通事端当事人为躲避法令追查,驾驭车辆或许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端现场的行为。”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闯祸刑事案子详细使用法令若干问题的解说》第三条:“交通运输闯祸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说……在发作交通事端后,为躲避法令追查而逃跑的行为。”
(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转发〈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道·交通闯祸逃逸案子查辑方法〉的告诉》第二条:“本方法所称的交通闯祸逃逸案子,是指发作道·交通事端后,当事人成心驾驭车辆或许弃车逃离交通事端现场的案子。”
(4)《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特种车辆在实行使命中发作交通事端后驶离现场定性问题的答复》:“交通闯祸逃逸案子是指发作道·交通事端后,当事人为躲避责任,成心驾驭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端现场的案子。因而,实行使命的特种车辆在发作事端后,为了实行法定的责任脱离现场,不能确定为交通闯祸逃逸。”
依据上述规则的精力,咱们以为构成交通闯祸逃逸应具有以下三个条件:榜首,时刻上当事人知道现已发作交通事端;第二,当事人片面上是为躲避法令责任(是否包含刑事和民事责任,知道纷歧,咱们倾向只是是刑事责任);第三,现已脱离交通事端现场,只要具有上述三个条件,才干确定为交通闯祸逃逸,不然,确定当事人脱离事端现场便是逃逸不免过于严厉,一起于法无据,于情不合。在上述事例二中何某的行为很明显是契合上述三个条件的,应该确定其有逃逸情节,而在事例一中的古某尽管有脱离现场的情节,但其片面意图不是躲避法令追查,而是到交警部门投案自首,所以不能确定为其逃逸;在事例三中,关于李某的行为也不能确定为逃逸,尽管其有躲避法令追查的片面意图,但其不是从交通事端现场脱离的。
除了上述三个条件外,下列行为也不能确定为逃逸:一是当事人不知道发作了交通事端而脱离现场的,其片面上也就?有躲避法令责任的成心;二是特种车辆(如120、122、110、119)在实行使命过程中,为实行法令责任,发作了交通事端后,驾车脱离现场的。可是假如是实行完使命后又发作交通事端而脱离现场的就应该确定为逃逸,原因是其法定使命现已实行结束,其闯祸后脱离?有法令依据。三是δ满16周岁的δ成年人驾驭车辆发作交通事端而脱离现场的,原因是其不构成刑法含义上的违法,其逃逸情节也就无从谈起。四是当事人在正要脱离现场时被捉住的,不该确定为逃逸,原因是其?有脱离现场。五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闯祸刑事案子详细使用法令若干问题的解说》第五条第二款“交通闯祸后,单λ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许搭车人指派闯祸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逝世的,以交通闯祸罪的共犯论处”的规则,共犯(指上述四类人员)也能够确定有逃逸情节。
需求留意的是,假如闯祸人当场被捕获,?有逃逸成功,而指派人从现场脱离,关于指派人就不能确定为交通闯祸共犯,也就不存在逃逸的确定问题;相反,闯祸人从现场脱离,而指派人?有来得及脱离现场并被捉住,还能确定指派人有逃逸情节吗?很显然不能,由于指派人?有脱离闯祸现场,假如发作了被害人逝世的结果并且该结果是因?有及时救助形成的,指派人只是构成一般的交通闯祸罪(?有逃逸情节),关于闯祸者来说则应该确定有逃逸情节的交通闯祸罪。所以咱们有必要留意的首要问题是,逃逸是交通闯祸罪的一个量刑情节,不是独自的违法行为,所以违法有δ遂与既遂的不同,而逃逸就不存在δ遂的问题,只要违法行为才存在δ遂的刑法含义。
综上所述,为保护闯祸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安稳次序,正确确定交通闯祸逃逸,不能只是调查当事人有脱离交通事端现场的行为,更应该从其片面上调查其有无躲避法令责任的意图,一起也要调查其年纪、身份等状况,从全体上点评,不然不利于冲击逃逸的当事人。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