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合同的性质是怎样的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10-20 15:08
内容提要:再稳妥合同是相关于原稳妥合同的一种稳妥合同分类。再稳妥合同的性质,从合同内容上看应归类于稳妥合同而非合伙合同,从缔约意图上看应归类于职责稳妥合同而非从归于原稳妥合同。再稳妥合同在与原稳妥合同的联络上,表现为独立性与从特点等二维层面。独立性指两合同间内容的互相独立,从特点则指两合同效能上的互相一起与相关。我国相关立法仅有独立性之规矩,而从特点之规矩则显缺少。为充沛发挥再稳妥合同的良善功用,应赶快完善再稳妥合同的立法。
再稳妥(reinsurance)系稳妥人以其所承保的风险, 转向他稳妥人为稳妥的契约行为,可谓为“稳妥之稳妥”(the insurance of insurance)。“其……关于再稳妥人而言,则有到达风险涣散、节省营业费用与获致优厚利润之效能;而对原被稳妥人,亦有加强安全确保、简化投保手续及进步企业信用之功用。故曰稳妥运营的胜败,端视再稳妥的运用稳当与否,实非虚言。”(注:袁宗尉:《再稳妥论》,台湾三民书局1972年版,第12页。)再稳妥合同及运用,均较一般稳妥合同更为精细、杂乱且多改动,其影响之深远足以左右稳妥作业的开展,但是在国内并未遭到应有的注重。本文拟从再稳妥合同的概念动身,评论再稳妥合同的性质,从而讨论再稳妥合同的独立性及从特点,以期对再稳妥合同有进一步的知道。
一、再稳妥合同的界定
(一)再稳妥合同的性质
再稳妥合同虽品种繁复,办法互异,其本质终究是什么好像仍有讨论的必要。关于再稳妥合同特点的首要学说有:
1.合伙合同或民法上其他有名合同
有学者认为,再稳妥合同为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以分管风险为一起意图之合伙合同。此说认为就其经济机能而言,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因为风险分管之成果,在好坏联络上有一起性,与合伙之性质类似。易言之,再稳妥合同之当事人,就风险之分管、利益之获得而言,有其一起之意图,如此结合,无异合伙。再由再稳妥的品种调查,不管比率再稳妥或溢额再稳妥,均由原稳妥人对原被稳妥人负给付之责,正如合伙债款人对合伙体恳求实行合同之责。至于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职责的分摊,均由再稳妥合同决议,犹如合伙合同中约好出资额的多寡决议合伙人职责的巨细。此说为德、日、法等国前期判例所选用。(注:袁宗尉:《稳妥法》,台湾三民书局1969年版,第69页。)笔者认为,就法令要件剖析,合伙乃当事人互约一起出资以运营一起作业之合同,亦即必须有一起之合伙产业,当事人亦须以运营一起作业之意思而缔结合同。而现实上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之间并无一起出资,且缔结再稳妥合同之意图亦非在运营一起作业,加之再稳妥人与原稳妥人系两独立的法人,各为合同之主体,并非两者成为一合伙体,故再稳妥合同非合伙合同。前期代表性之见地还有确保理论、(注:此说认为,再稳妥合同的从特点与确保契约从归于债款契约而存在,两者有类似之处,故认为再稳妥人类似于确保人之位置,若担保稳妥人于事端发作时拒付稳妥金,将由再稳妥人代负实行之责。)转让理论(注:此说认为,原稳妥人将其对原被稳妥人之权力职责移转给再稳妥人,亦即契约主体的改动。)及委任理论(注:此说认为,再稳妥人是受原稳妥人之委任,处理原稳妥人承当风险等事物。)等,但由再稳妥的各种办法调查前述理论,发现其均难以无懈可击。以份额再稳妥为例,原稳妥人将所承保之风险按必定份额分出给再稳妥人,由再稳妥人承当一部分风险,这并不能使再稳妥人立于确保人的位置,从而代原稳妥人实行合同。而转让理论对份额再稳妥似可满意解说,但对溢额再稳妥则无法无懈可击。别的,缔结再稳妥合同后,原稳妥人仍须处理理赔等作业,并非委由再稳妥人处理,故委任理论亦无法妥善解说再稳妥合同的性质。
2.稳妥合同说
因为再稳妥合同既非合伙亦非民法上其他有名合同,就应从再稳妥人与原稳妥人世的合同内容加以调查。由此能够发现,不管份额再稳妥或溢额再稳妥合同,均系由原稳妥人给付必定稳妥费,而由再稳妥人承当风险的双务合同。此合同的内容与稳妥合同的内容相一起,故再稳妥合同应为稳妥合同无疑。唯其属何种稳妥仍有以下争议:
(1)原稳妥合同说。亦即同种稳妥说、承继说。此说认为, 再稳妥合同承继原稳妥合同而来,两者并无二致。因再稳妥之树立与否,仅视原稳妥是否存在,而其本质内容仍以原稳妥合同之内容为根底,亦即认为再稳妥合同系由两个集体承当同一风险,而构成同一好坏一起体,再稳妥人补偿职责与原稳妥人补偿职责一起发作,再稳妥与原稳妥归于同种稳妥。故原稳妥合同若为产业稳妥,则再稳妥合同为产业稳妥;原稳妥合同为人身稳妥者,再稳妥合同仍不失为人身稳妥。因为其稳妥标的并未改动。(注:陈继尧:《再稳妥实务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76年版,第47页。)
(2)职责稳妥合同说。此说认为, 再稳妥系根据原稳妥合同华夏稳妥人对原被稳妥人之给付职责,而以添补此种给付为意图之一种职责稳妥。因职责稳妥合同所稳妥之目标,并非被稳妥人于稳妥事端发作时所形成的之产业丢失,而是防止其因法令或合同所负债款之添加或扩展,所维护者为消沉之稳妥利益,亦即一种晦气之联络。再稳妥合同对原稳妥人的维护,正是其依原稳妥合同所负之补偿职责,故其性质应为职责稳妥。换言之,不问原稳妥为产业稳妥或人身稳妥,再稳妥均属职责稳妥。(注:[日]田边康平:《稳妥契约法》,台湾财团法人稳妥作业开展中心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综上所述,关于再稳妥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稳妥法》(以下简称《稳妥法》)仅有两个条文的规矩。其间第28条规矩:“稳妥人将其承当的稳妥事务,以承保办法,部分搬运给其他稳妥人的,为再稳妥。”这是我国法令对再稳妥合同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我国法令尽管对再稳妥合同的性质作出了清晰规矩,但上述法令条文所称“将其所承当的稳妥事务……搬运给其他稳妥人”至少有以下两层意义:其一,不管原稳妥合同为寿险或非寿险,再稳妥均系根据有用合同根底之上而树立的稳妥合同;其二,再稳妥之特征为职责转嫁或分管。据此,笔者认为,我国法令尽管没有明文规矩再稳妥合同为职责稳妥,但从国家立法主旨和当事人缔约意图调查,此种合同在性质上当属职责稳妥合同无疑。
(二)再稳妥与类似准则的比较
为了更进一步清晰再稳妥合同的特征,有必要比较与再稳妥相类似的准则——一起稳妥与重复稳妥之间的差异。
1.再稳妥与一起稳妥。一起稳妥(co-insurance)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妥人联合直接承保同一稳妥标的、同一稳妥利益、同一稳妥职责而总稳妥金额不超越稳妥标的可保价值的稳妥。一起稳妥的各稳妥人在各自承保金额极限内对被稳妥人负补偿职责。再稳妥与一起稳妥均具有扩展风险涣散规模、均匀风险职责、安稳稳妥运营的成效。两者的差异在于:一起稳妥是大都稳妥人同投保人树立的稳妥联络,属横向联络和原稳妥,且为原稳妥的特别办法;就风险的涣散办法而言,它是风险的榜首次涣散,因而,各一起稳妥人依然能够施行再稳妥。而再稳妥是稳妥人同稳妥人树立的稳妥联络,是纵向联络;就风险的涣散办法而言,再稳妥是在原稳妥根底上进一步涣散风险,是风险的第2次涣散,并可经过转分保使风险愈加细化。从历史沿革来看,一起稳妥的发作早于再稳妥。但因为再稳妥的融通性高且运用便当,现代稳妥实务中遍及选用再稳妥涣散风险的办法。而最近的开展成果表明,一起稳妥与再稳妥并非各走各路,反而渐趋挨近,呈呈现一起稳妥的再稳妥化与再稳妥的一起稳妥化之“互化”趋势。尽管如此,两种准则间的差异仍较显着。
2.再稳妥与重复稳妥。重复稳妥是指投保人对同一稳妥标的、同一稳妥利益、同一稳妥事端别离向两个以上稳妥人缔结稳妥合同的稳妥。重复稳妥虽与再稳妥相同具有涣散风险的功用,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显着的:从缔约动机上看,重复稳妥的投保人若系好心,旨在增强安全确保,歹意投保人则往往在于图谋不当得利;而再稳妥乃原稳妥人为防止或减轻所负职责,所做出涣散风险的准则组织。从奉告职责的实行事项看,重复稳妥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稳妥的有关状况告诉各稳妥人;而再稳妥分出人(原稳妥人)则应将其自傲职责及原稳妥的有关状况奉告再稳妥承受人。从超量部分稳妥的作用来看,重复稳妥中稳妥金额不得超越稳妥价值,超越稳妥价值的,超越的部分无效;而再稳妥中则可就超量约好再稳妥合同。总归,再稳妥与重复稳妥为两种不同的稳妥准则。
二、再稳妥合同的独立性
再稳妥合同属私法上债款合同之一。根据债款合同之“相对性”,可知原稳妥合同与再稳妥合同乃两各自独立存在的合同,各有其当事人,其权力职责联络,自应依单个独立之合同决议。况由再稳妥的品种亦可知,原稳妥合同与再稳妥合同为两个独立存在的稳妥合同。以溢额再稳妥为例,原稳妥合同的事端发作时,再稳妥合同的事端没有发作,故再稳妥人不须负理赔之责。由此可见,原稳妥人依原稳妥合同对原被稳妥人担任,再稳妥人依再稳妥合同对原稳妥人担任,两合同各自独立,合同的权力职责亦不相牵连,在学说上称为再稳妥合同之独立性。
(一)补偿恳求权之独立性
原稳妥合同与再稳妥合同既为两独立合同,故准则上,原稳妥合同之投保人或被稳妥人与再稳妥合同之再稳妥人世不生任何权益联络。(注:拜见梁贤宇:《稳妥法》,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183页。)根据债之相对性,除非还有规矩,原被稳妥人对再稳妥人当然无任何恳求权可言,故《稳妥法》第29条规矩:“原稳妥的被稳妥人或许受益人,不得向再稳妥承受人提出补偿或许给付稳妥金的恳求。”因而,被稳妥人仅在原稳妥人怠于行使权力时,依民法之规矩,代位原稳妥人对再稳妥人行使求偿权。(注:施文森:《稳妥法泛论》, 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219页。)但其行使之作用,有学者建议仍应该归于原稳妥人,原被稳妥人并不能因而而获得优先受偿权,而仍与其他债款人立于相等之位置而受清偿。但问题是若原稳妥人破产时,再稳妥人之给付仅成为破产产业,原被稳妥人亦仅参与破产程序,与其他债款人相等分配,这对被稳妥人的维护不甚周全,故引发咱们考虑是否应赋与被稳妥人对再稳妥人直接恳求之问题,此容后述。
(二)稳妥费恳求权之独立性
再稳妥合同当事人为再稳妥人及原稳妥人,原投保人与前者无涉,故再稳妥人不得向原投保人恳求交给稳妥费。此从合同效能相对性之准则即可推论而出,《稳妥法》第29条更明文着重其旨:“再稳妥承受人不得向原稳妥的投保人要求付出稳妥费。”再由再稳妥的品种调查,份额再稳妥之稳妥费固以原稳妥费为核算根底,但溢额再稳妥的再稳妥费凹凸与原稳妥费全然无涉,自不能由再稳妥人径向原稳妥合同之投保人恳求稳妥费之给付。即便在份额再稳妥中,要求原稳妥合同的投保人将必定份额的稳妥费给付甲原稳妥人,必定份额的稳妥费给付甲再稳妥人、乙再稳妥人,亦甚繁琐。就再稳妥人而言,不只无原投保人之完好材料,且空间间隔较远,又无事务来往,直接收取不只困难且不经济。为求运作之经济便当,仍应遵从各稳妥合同的分际,由原稳妥人向原稳妥合同之投保人恳求原稳妥费,再稳妥人向原稳妥人恳求再稳妥费而不向原稳妥合同的投保人恳求,此为稳妥费恳求权的独立性。
(三)补偿职责的独立性
原稳妥人之补偿职责,应依原稳妥合同决议。不管其是否处理再稳妥,一旦稳妥事端发作,稳妥人应负理赔职责应无疑问。再稳妥的运用,对原稳妥人而言,虽有增强稳妥的功用,但不得因而认为,再稳妥合同的实行状况,将影响到原稳妥合同的实行,故不得以再稳妥人不实行债款为由,回绝或推迟实行其对原被稳妥人之给付职责。换言之,原稳妥合同之被稳妥人与原稳妥人世的权力职责,不受再稳妥合同之影响,故《稳妥法》第29条特别明文规矩:“再稳妥分出人不得以再稳妥承受人未实行再稳妥职责为由,回绝实行或许推迟实行其原稳妥职责。”此为补偿职责的独立性。
三、再稳妥合同的从特点
再稳妥合同与原稳妥合同虽为两独立的合同,可是两者之间仍有若干相关。以下笔者从两稳妥合同相隶属的视点,来调查再稳妥合同与原稳妥合同联络之另一面。
(一)同一命运准则
再稳妥合同虽独立于原稳妥合同之外,然实践上两者亦是相互依存,再稳妥合同不能脱离原稳妥合同而存在,原稳妥合同有赖再稳妥合同涣散其所承当之风险。再稳妥人在承受再稳妥事务后,其稳妥上的命运(insurance fortunes),即与原稳妥人相随与共,(注:陈继尧:《再稳妥论——当时趋势与型态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22页。)此即所谓同一命运准则(follow-the-fortunes principle)。 国际惯例上,一起命运条款一般表述为:“兹特约好凡属本合同约好的任何事宜,再稳妥人在其好坏联络内,与原稳妥人同一命运。”(注:胡炳志:《再稳妥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因而,原稳妥合同之无效、革除或停止,再稳妥合同亦生同一作用。(注:拜见郑玉波:《稳妥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68年版,第53页。)因为原稳妥合同若无效、革除或停止时,再稳妥合同将因无稳妥利益而随之失效。此在份额再稳妥之景象下是清楚明了的,但是关于溢额再稳妥适用与否,则因状况而异。假如补偿款未到达起点额(priority),再稳妥人不用负任何赔款之责,自不触及同一命运准则;假使超越起点额,则再稳妥人须负补偿职责,则有同一命运之存在。因而,同一命运准则在份额再稳妥中数量上为无约束(unlimited),在溢额再稳妥中则有数量上的约束(quantitative limit)。
(二)直接恳求权的赋与
在补偿恳求权的独立性部分,咱们现已虑及,该项独立性对原被稳妥人的维护未必周到,因而应当考虑是否打破独立性而赋与原被稳妥人直接恳求权。以下乃从再稳妥合同的意图、效能及其属职责稳妥的本质上着手,寻求赋与其直接恳求权的合理性。
1.由再稳妥之意图与效能调查。如前所述,再稳妥原为稳妥人考虑本身的承当能量,而决议将其稳妥事务转保或分保与他稳妥人,原被稳妥人的权力职责并无改动。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开展,稳妥业所承保之稳妥金额随之增大,风险的涣散与均匀化愈显重要,再稳妥将一家稳妥公司所承保之风险,转嫁到多家稳妥公司担负,成为网状。若遇稳妥事端发作,由很多稳妥公司一起承当,藉以削减本身职责以求运营之安全,因而再稳妥除对原稳妥人有涣散风险扩展承保能量、加快事务开展等功用外,原被稳妥人应依再稳妥合同之缔结而获得加强安全确保之利益。(注:袁宗尉:《再稳妥论》,台湾三民书局1972年版,第51页。)欲使原被稳妥人之安全得以周全确保,应赋予其对再稳妥人直接之给付恳求权,以防止当原稳妥人破产时其只能处于一般无担保债款参与分配的困境。故虽有《稳妥法》第29条之明定,笔者仍建议再稳妥人与原被稳妥人之间虽无合同当事人联络,但可于再稳妥合同中,订明再稳妥人可直接向原被稳妥人担任。此虽违背《稳妥法》第29条之强制规矩,但此项约好因有利于被稳妥人,应属有用。此也契合稳妥立法的现代精力和准则——优先维护被稳妥人利益。我国台湾地区所谓的“稳妥法”第54条规矩:“本法之强制规矩,不得以契约改动,但有利于被稳妥人利益的,不在此限。”即为实例。赋予被稳妥人直接恳求权,使之获有两层确保,但不得有两层补偿,防止不当得利,自不待言。由此可见,对原被稳妥人赋予直接恳求权,不只并无违背再稳妥之意旨,相反地,似更能到达再稳妥之意图与整个稳妥准则以维护被稳妥人为中心之意旨,殊值附和。我国理论和立法应加以引入和供认。
2.由职责稳妥的观念立论。再稳妥的性质属职责稳妥已如前述。关于职责稳妥中赋予第三人直接恳求权之可行性,法学界有两种观念:(1)否定说。此说认为,职责稳妥合同稳妥金恳求权乃归于被稳妥人,在稳妥事端发作时,可对被稳妥人恳求补偿的第三者,对稳妥人当然无恳求权可言。(注:陈继尧:《再稳妥实务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76年版,第120页。)日本等国立法采此说。(2)必定说。此说认为,职责稳妥事端发作后,稳妥人即应担负危害添补之职责。添补的办法首要有以下三种:其一,以被稳妥人已对第三人实行危害补偿职责为要件,在其稳妥额度内向被稳妥人付出稳妥金;其二,于被稳妥人对第三者之法令职责确守时,以危害补偿额为限,由被稳妥人向稳妥人恳求稳妥金;其三,当被稳妥人对第三人之法令上职责发作已确守时,供认第三人对稳妥人有直接危害补偿恳求权。三种办法中,榜首种办法当被稳妥人因无资力而无法实行对第三人的补偿职责时,空有稳妥救助却无法运用;第二种办法有被稳妥人将已收取的稳妥金未对第三人补偿而转向他处消费的疑虑;根据维护第三人之方针观念,供认第三人对稳妥人有直接恳求权实为最理想的办法。(注:[日]田边康平:《稳妥契约法》,台湾财团法人稳妥作业开展中心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稳妥法》第49条在立法上亦采此说:“稳妥人对职责稳妥的被稳妥人给第三者形成的危害,能够按照法令的规矩或许合同的约好,直接向该第三者补偿稳妥金。”笔者认为,从职责稳妥的意图来看,职责稳妥即在于求得被稳妥人职责之革除。对第三人赋予恳求权,使稳妥人直接对第三人为给付,契合职责稳妥的意图。因而,必定说有其合理之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在职责稳妥合同中,虽无法否定第三人(被害人)并非稳妥合同中之当事人,但学说与立法例均企图赋予其对稳妥人之直接恳求权,这就打破了债之相对性准则。再稳妥合同既属职责稳妥,一起再稳妥意图之一亦在于寻求原被稳妥人之安全确保,使其危害得到充沛补偿和利益获得充沛确保,故将上述对职责稳妥第三人赋予恳求权论理类推至再稳妥,使原被稳妥人对再稳妥亦有直接之恳求权,应属可行。
(三)代位权追偿所得之摊还
代位追偿为产业稳妥合同的重要准则之一。《稳妥法》第44条规矩:“因第三者对稳妥标的的危害而形成稳妥事端的,稳妥人自向被稳妥人补偿稳妥金之日起,在补偿金额规模内代位行使被稳妥人对第三者恳求补偿的权力。”这就为稳妥合同代位权的完成供给了法令依据。法令之所以规矩稳妥合同的代位权,这是因为:一方面要使侵权行为人等应担任之人,不因被稳妥人有稳妥就革除其危害补偿之责,亦即要求对风险事端发作应担任之人,负结局职责;另一方面不让被害人因稳妥理赔和侵权行为人等之损赔,而获得两层补偿,发作不当得利之问题。再稳妥性质上归于职责稳妥,亦为产业稳妥的一种,再稳妥人于理赔后理应能够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权。如此,则使再稳妥人得以追偿所得,下降理赔金额,从而得以下降再稳妥费,使原稳妥人乐于分保,原被稳妥人也多一分确保。然以再稳妥的特别性,运作上是否与一般危害稳妥有所不同以下仅讨论再稳妥中代位权之行使规模及其完成途径等相关问题。
1.代位权之恳求规模。一般来说,稳妥人之代位恳求规模,以其所付出之补偿金额为限。详细到有再稳妥之稳妥人时,其所能恳求之规模,终究是对被稳妥人理赔金额之悉数抑或只能恳求再稳妥摊回之金额后之余额法学界与稳妥实务具有不同见地:(1 )稳妥人只能恳求再稳妥摊回之金额后的余额。此观念认为,稳妥人的代位恳求之数额,以不逾补偿金额为限。其意图在于防止稳妥人的不当得利。稳妥人因事前已组织再稳妥来涣散风险,在稳妥事端发作后,理赔职责因不同的再稳妥办法,以不同的份额或数额涣散至再稳妥人,故实践上,原稳妥人只担负所承保风险的一部分。亦即原稳妥人理赔后,尚可向再稳妥人恳求摊付再稳妥之部分。稳妥人既未担负悉数职责,自亦不能代位恳求理赔金额之悉数,否则将形成原稳妥人之不当得利。我国台湾地区稳妥判例上即采此观念。(2)稳妥人可恳求对被稳妥人理赔金额之悉数。此观念认为,代位权准则的规划,一方面要求应担任之人尽其补偿之责,另一方面防止被稳妥人之不当得利。但是,若原稳妥人只能代位恳求其实践担任之部分而非理赔总额,则侵权行为的加害人,便因原稳妥人组织再稳妥而获得利益可免部分职责。因组织再稳妥而使侵权行为的加害人成为本质的受益人,岂不荒唐!(注:施文森:《稳妥法泛论》,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209页。)为求侵权行为人尽其应负之责,应让原稳妥人代位向侵权行为人恳求补偿之全数,再由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依其应担任之部分,别离享用代位之所得。唯有如此,才能使侵权行为人负其应负之责,原稳妥人又不致不当得利。而再稳妥人因代位所得之补偿,可下降其丢失额,对再稳妥准则的开展,实属有利。对原稳妥人而言,丢失额的削减,从而得以下降保费,亦有利益。对此笔者认为,今后说为当。同为侵权行为人,其因侵权行为所应负之责,不该因被害人之稳妥人是否参与再稳妥而有所不同。依国际惯例,“再稳妥人关于补偿及理赔费用,依其再稳妥成分负职责,但对该项补偿之救助或追偿所得,按其成分具有权力。”(注:陈继尧:《再稳妥论——当时趋势与型态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34页。)因而,不管理论上或实践运作上再稳妥人均应可共享代位所得之利益。若依前说见地,原稳妥人只能恳求自傲理赔职责之金额,忽视了再稳妥人之权益,则再稳妥的功用大打折扣。
2.代位权完成的途径。咱们既已必定再稳妥人立于再稳妥合同之稳妥人位置,理应可享用代位权所得之利益,但其是否可自行行使代位权或须经过原稳妥人向第三人恳求,所得补偿再摊还给再稳妥人法学界与稳妥实务界有不同见地:(1)再稳妥人可自行行使代位权。此观念认为,再稳妥性质上归于职责稳妥,就再稳妥人与原稳妥人之联络而言,再稳妥人为职责稳妥之稳妥人,而原稳妥人为被稳妥人。依《稳妥法》所规矩代位行使之条件调查,原稳妥人于补偿被稳妥人之丢失后,获得代位权,相同适用于再稳妥。即再稳妥人将再稳妥金给付原稳妥人后,再稳妥人获得代位权,(注:陈继尧:《再稳妥论——当时趋势与型态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33页。)其与一般稳妥人获得代位权并无不同,自可自行行使。(2)须由原稳妥人行使代位权。此观念建议,根据再稳妥的特别性,再稳妥人代位权之行使,应由原稳妥人为之,即原稳妥人以自己名义代位恳求悉数补偿金额,并将追偿所得摊还给再稳妥人。因原稳妥人为涣散风险之需求,或许依各种办法组织再稳妥合同,再稳妥人或许分布世界各地且人数很多。对再稳妥人而言,再别离行使代位权,现实上不或许,也不经济;对应担任之人(如侵权行为之加害人)而言,则会因再稳妥人行使代位权而疲于奔命。为求再稳妥人之便当,并免第三人应诉之累,代位权之行使权人应限原稳妥人得为之。至于求偿所得,再由原稳妥人因自己及各再稳妥人应担任之部分分摊。(注:[日]田边康平:《稳妥契约法》,台湾财团法人稳妥作业开展中心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对此笔者认为采后说见地为当。由原稳妥人行使代位权,对第三人而言,虽亦或许因一起稳妥景象而须面临数个稳妥人,但对比起须面临涣散世界各国之再稳妥人逐个恳求,可减轻不少讼累;对再稳妥人而言,亦简洁省劲。若原稳妥人知有代位权之存在,却成心不为行使,或就其追偿所得不按约好成数移转于再稳妥人,再稳妥人即能够原稳妥人违背再稳妥合同之规矩,向原稳妥人恳求危害补偿。故现在国际间稳妥业习气,亦多于再稳妥合同中订明,由再稳妥人对原稳妥代恳求所得,依其担任程度享有权力。
四、结 语
因为再稳妥合同系独立于原稳妥合同外的另一个稳妥合同,根据债之相对性,原稳妥合同中当事人权力职责联络不因再稳妥合同而有改动,故《稳妥法》第28条和第29条,有关于再稳妥合同独立之规矩。但是,究竟再稳妥合同缔结之意图在于涣散原稳妥合同所承保之风险,故两稳妥合同并非毫无瓜葛,互不相干。根据再稳妥属职责稳妥之性质,再稳妥合同的稳妥利益,乃原稳妥人所承当风险之职责,故倘原合同不存在,原稳妥人无给付职责存在,再稳妥合同的稳妥利益不存在,再稳妥合同亦无由存在,因而开展出同一命运准则。由同一命运准则,咱们可知,再稳妥合同与原稳妥合同虽是两个独立合同,但两者之间亦有若干隶属联络存在,故为求原被稳妥人的确保,似可考虑于原稳妥人失却清偿才能时,赋与被稳妥人对再稳妥人直接恳求理赔之权。另于代位权之行使方面,由原稳妥人对第三人恳求,再向再稳妥人摊还,简洁而经济。故实不宜依第44条之文义了解,使原稳妥人只得代位恳求自己担负之部分,而不管再稳妥人之合理利益。
现在合理我国稳妥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敞开途中,再稳妥的规矩日益重要,但是我国现行有关再稳妥的立法,却只有两个条文,实不行完善,使再稳妥的良善功用无由发挥。因而,关于再稳妥合同立法的修订与完善,火烧眉毛。
再稳妥(reinsurance)系稳妥人以其所承保的风险, 转向他稳妥人为稳妥的契约行为,可谓为“稳妥之稳妥”(the insurance of insurance)。“其……关于再稳妥人而言,则有到达风险涣散、节省营业费用与获致优厚利润之效能;而对原被稳妥人,亦有加强安全确保、简化投保手续及进步企业信用之功用。故曰稳妥运营的胜败,端视再稳妥的运用稳当与否,实非虚言。”(注:袁宗尉:《再稳妥论》,台湾三民书局1972年版,第12页。)再稳妥合同及运用,均较一般稳妥合同更为精细、杂乱且多改动,其影响之深远足以左右稳妥作业的开展,但是在国内并未遭到应有的注重。本文拟从再稳妥合同的概念动身,评论再稳妥合同的性质,从而讨论再稳妥合同的独立性及从特点,以期对再稳妥合同有进一步的知道。
一、再稳妥合同的界定
(一)再稳妥合同的性质
再稳妥合同虽品种繁复,办法互异,其本质终究是什么好像仍有讨论的必要。关于再稳妥合同特点的首要学说有:
1.合伙合同或民法上其他有名合同
有学者认为,再稳妥合同为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以分管风险为一起意图之合伙合同。此说认为就其经济机能而言,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因为风险分管之成果,在好坏联络上有一起性,与合伙之性质类似。易言之,再稳妥合同之当事人,就风险之分管、利益之获得而言,有其一起之意图,如此结合,无异合伙。再由再稳妥的品种调查,不管比率再稳妥或溢额再稳妥,均由原稳妥人对原被稳妥人负给付之责,正如合伙债款人对合伙体恳求实行合同之责。至于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职责的分摊,均由再稳妥合同决议,犹如合伙合同中约好出资额的多寡决议合伙人职责的巨细。此说为德、日、法等国前期判例所选用。(注:袁宗尉:《稳妥法》,台湾三民书局1969年版,第69页。)笔者认为,就法令要件剖析,合伙乃当事人互约一起出资以运营一起作业之合同,亦即必须有一起之合伙产业,当事人亦须以运营一起作业之意思而缔结合同。而现实上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之间并无一起出资,且缔结再稳妥合同之意图亦非在运营一起作业,加之再稳妥人与原稳妥人系两独立的法人,各为合同之主体,并非两者成为一合伙体,故再稳妥合同非合伙合同。前期代表性之见地还有确保理论、(注:此说认为,再稳妥合同的从特点与确保契约从归于债款契约而存在,两者有类似之处,故认为再稳妥人类似于确保人之位置,若担保稳妥人于事端发作时拒付稳妥金,将由再稳妥人代负实行之责。)转让理论(注:此说认为,原稳妥人将其对原被稳妥人之权力职责移转给再稳妥人,亦即契约主体的改动。)及委任理论(注:此说认为,再稳妥人是受原稳妥人之委任,处理原稳妥人承当风险等事物。)等,但由再稳妥的各种办法调查前述理论,发现其均难以无懈可击。以份额再稳妥为例,原稳妥人将所承保之风险按必定份额分出给再稳妥人,由再稳妥人承当一部分风险,这并不能使再稳妥人立于确保人的位置,从而代原稳妥人实行合同。而转让理论对份额再稳妥似可满意解说,但对溢额再稳妥则无法无懈可击。别的,缔结再稳妥合同后,原稳妥人仍须处理理赔等作业,并非委由再稳妥人处理,故委任理论亦无法妥善解说再稳妥合同的性质。
2.稳妥合同说
因为再稳妥合同既非合伙亦非民法上其他有名合同,就应从再稳妥人与原稳妥人世的合同内容加以调查。由此能够发现,不管份额再稳妥或溢额再稳妥合同,均系由原稳妥人给付必定稳妥费,而由再稳妥人承当风险的双务合同。此合同的内容与稳妥合同的内容相一起,故再稳妥合同应为稳妥合同无疑。唯其属何种稳妥仍有以下争议:
(1)原稳妥合同说。亦即同种稳妥说、承继说。此说认为, 再稳妥合同承继原稳妥合同而来,两者并无二致。因再稳妥之树立与否,仅视原稳妥是否存在,而其本质内容仍以原稳妥合同之内容为根底,亦即认为再稳妥合同系由两个集体承当同一风险,而构成同一好坏一起体,再稳妥人补偿职责与原稳妥人补偿职责一起发作,再稳妥与原稳妥归于同种稳妥。故原稳妥合同若为产业稳妥,则再稳妥合同为产业稳妥;原稳妥合同为人身稳妥者,再稳妥合同仍不失为人身稳妥。因为其稳妥标的并未改动。(注:陈继尧:《再稳妥实务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76年版,第47页。)
(2)职责稳妥合同说。此说认为, 再稳妥系根据原稳妥合同华夏稳妥人对原被稳妥人之给付职责,而以添补此种给付为意图之一种职责稳妥。因职责稳妥合同所稳妥之目标,并非被稳妥人于稳妥事端发作时所形成的之产业丢失,而是防止其因法令或合同所负债款之添加或扩展,所维护者为消沉之稳妥利益,亦即一种晦气之联络。再稳妥合同对原稳妥人的维护,正是其依原稳妥合同所负之补偿职责,故其性质应为职责稳妥。换言之,不问原稳妥为产业稳妥或人身稳妥,再稳妥均属职责稳妥。(注:[日]田边康平:《稳妥契约法》,台湾财团法人稳妥作业开展中心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综上所述,关于再稳妥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稳妥法》(以下简称《稳妥法》)仅有两个条文的规矩。其间第28条规矩:“稳妥人将其承当的稳妥事务,以承保办法,部分搬运给其他稳妥人的,为再稳妥。”这是我国法令对再稳妥合同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我国法令尽管对再稳妥合同的性质作出了清晰规矩,但上述法令条文所称“将其所承当的稳妥事务……搬运给其他稳妥人”至少有以下两层意义:其一,不管原稳妥合同为寿险或非寿险,再稳妥均系根据有用合同根底之上而树立的稳妥合同;其二,再稳妥之特征为职责转嫁或分管。据此,笔者认为,我国法令尽管没有明文规矩再稳妥合同为职责稳妥,但从国家立法主旨和当事人缔约意图调查,此种合同在性质上当属职责稳妥合同无疑。
(二)再稳妥与类似准则的比较
为了更进一步清晰再稳妥合同的特征,有必要比较与再稳妥相类似的准则——一起稳妥与重复稳妥之间的差异。
1.再稳妥与一起稳妥。一起稳妥(co-insurance)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妥人联合直接承保同一稳妥标的、同一稳妥利益、同一稳妥职责而总稳妥金额不超越稳妥标的可保价值的稳妥。一起稳妥的各稳妥人在各自承保金额极限内对被稳妥人负补偿职责。再稳妥与一起稳妥均具有扩展风险涣散规模、均匀风险职责、安稳稳妥运营的成效。两者的差异在于:一起稳妥是大都稳妥人同投保人树立的稳妥联络,属横向联络和原稳妥,且为原稳妥的特别办法;就风险的涣散办法而言,它是风险的榜首次涣散,因而,各一起稳妥人依然能够施行再稳妥。而再稳妥是稳妥人同稳妥人树立的稳妥联络,是纵向联络;就风险的涣散办法而言,再稳妥是在原稳妥根底上进一步涣散风险,是风险的第2次涣散,并可经过转分保使风险愈加细化。从历史沿革来看,一起稳妥的发作早于再稳妥。但因为再稳妥的融通性高且运用便当,现代稳妥实务中遍及选用再稳妥涣散风险的办法。而最近的开展成果表明,一起稳妥与再稳妥并非各走各路,反而渐趋挨近,呈呈现一起稳妥的再稳妥化与再稳妥的一起稳妥化之“互化”趋势。尽管如此,两种准则间的差异仍较显着。
2.再稳妥与重复稳妥。重复稳妥是指投保人对同一稳妥标的、同一稳妥利益、同一稳妥事端别离向两个以上稳妥人缔结稳妥合同的稳妥。重复稳妥虽与再稳妥相同具有涣散风险的功用,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显着的:从缔约动机上看,重复稳妥的投保人若系好心,旨在增强安全确保,歹意投保人则往往在于图谋不当得利;而再稳妥乃原稳妥人为防止或减轻所负职责,所做出涣散风险的准则组织。从奉告职责的实行事项看,重复稳妥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稳妥的有关状况告诉各稳妥人;而再稳妥分出人(原稳妥人)则应将其自傲职责及原稳妥的有关状况奉告再稳妥承受人。从超量部分稳妥的作用来看,重复稳妥中稳妥金额不得超越稳妥价值,超越稳妥价值的,超越的部分无效;而再稳妥中则可就超量约好再稳妥合同。总归,再稳妥与重复稳妥为两种不同的稳妥准则。
二、再稳妥合同的独立性
再稳妥合同属私法上债款合同之一。根据债款合同之“相对性”,可知原稳妥合同与再稳妥合同乃两各自独立存在的合同,各有其当事人,其权力职责联络,自应依单个独立之合同决议。况由再稳妥的品种亦可知,原稳妥合同与再稳妥合同为两个独立存在的稳妥合同。以溢额再稳妥为例,原稳妥合同的事端发作时,再稳妥合同的事端没有发作,故再稳妥人不须负理赔之责。由此可见,原稳妥人依原稳妥合同对原被稳妥人担任,再稳妥人依再稳妥合同对原稳妥人担任,两合同各自独立,合同的权力职责亦不相牵连,在学说上称为再稳妥合同之独立性。
(一)补偿恳求权之独立性
原稳妥合同与再稳妥合同既为两独立合同,故准则上,原稳妥合同之投保人或被稳妥人与再稳妥合同之再稳妥人世不生任何权益联络。(注:拜见梁贤宇:《稳妥法》,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183页。)根据债之相对性,除非还有规矩,原被稳妥人对再稳妥人当然无任何恳求权可言,故《稳妥法》第29条规矩:“原稳妥的被稳妥人或许受益人,不得向再稳妥承受人提出补偿或许给付稳妥金的恳求。”因而,被稳妥人仅在原稳妥人怠于行使权力时,依民法之规矩,代位原稳妥人对再稳妥人行使求偿权。(注:施文森:《稳妥法泛论》, 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219页。)但其行使之作用,有学者建议仍应该归于原稳妥人,原被稳妥人并不能因而而获得优先受偿权,而仍与其他债款人立于相等之位置而受清偿。但问题是若原稳妥人破产时,再稳妥人之给付仅成为破产产业,原被稳妥人亦仅参与破产程序,与其他债款人相等分配,这对被稳妥人的维护不甚周全,故引发咱们考虑是否应赋与被稳妥人对再稳妥人直接恳求之问题,此容后述。
(二)稳妥费恳求权之独立性
再稳妥合同当事人为再稳妥人及原稳妥人,原投保人与前者无涉,故再稳妥人不得向原投保人恳求交给稳妥费。此从合同效能相对性之准则即可推论而出,《稳妥法》第29条更明文着重其旨:“再稳妥承受人不得向原稳妥的投保人要求付出稳妥费。”再由再稳妥的品种调查,份额再稳妥之稳妥费固以原稳妥费为核算根底,但溢额再稳妥的再稳妥费凹凸与原稳妥费全然无涉,自不能由再稳妥人径向原稳妥合同之投保人恳求稳妥费之给付。即便在份额再稳妥中,要求原稳妥合同的投保人将必定份额的稳妥费给付甲原稳妥人,必定份额的稳妥费给付甲再稳妥人、乙再稳妥人,亦甚繁琐。就再稳妥人而言,不只无原投保人之完好材料,且空间间隔较远,又无事务来往,直接收取不只困难且不经济。为求运作之经济便当,仍应遵从各稳妥合同的分际,由原稳妥人向原稳妥合同之投保人恳求原稳妥费,再稳妥人向原稳妥人恳求再稳妥费而不向原稳妥合同的投保人恳求,此为稳妥费恳求权的独立性。
(三)补偿职责的独立性
原稳妥人之补偿职责,应依原稳妥合同决议。不管其是否处理再稳妥,一旦稳妥事端发作,稳妥人应负理赔职责应无疑问。再稳妥的运用,对原稳妥人而言,虽有增强稳妥的功用,但不得因而认为,再稳妥合同的实行状况,将影响到原稳妥合同的实行,故不得以再稳妥人不实行债款为由,回绝或推迟实行其对原被稳妥人之给付职责。换言之,原稳妥合同之被稳妥人与原稳妥人世的权力职责,不受再稳妥合同之影响,故《稳妥法》第29条特别明文规矩:“再稳妥分出人不得以再稳妥承受人未实行再稳妥职责为由,回绝实行或许推迟实行其原稳妥职责。”此为补偿职责的独立性。
三、再稳妥合同的从特点
再稳妥合同与原稳妥合同虽为两独立的合同,可是两者之间仍有若干相关。以下笔者从两稳妥合同相隶属的视点,来调查再稳妥合同与原稳妥合同联络之另一面。
(一)同一命运准则
再稳妥合同虽独立于原稳妥合同之外,然实践上两者亦是相互依存,再稳妥合同不能脱离原稳妥合同而存在,原稳妥合同有赖再稳妥合同涣散其所承当之风险。再稳妥人在承受再稳妥事务后,其稳妥上的命运(insurance fortunes),即与原稳妥人相随与共,(注:陈继尧:《再稳妥论——当时趋势与型态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22页。)此即所谓同一命运准则(follow-the-fortunes principle)。 国际惯例上,一起命运条款一般表述为:“兹特约好凡属本合同约好的任何事宜,再稳妥人在其好坏联络内,与原稳妥人同一命运。”(注:胡炳志:《再稳妥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因而,原稳妥合同之无效、革除或停止,再稳妥合同亦生同一作用。(注:拜见郑玉波:《稳妥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68年版,第53页。)因为原稳妥合同若无效、革除或停止时,再稳妥合同将因无稳妥利益而随之失效。此在份额再稳妥之景象下是清楚明了的,但是关于溢额再稳妥适用与否,则因状况而异。假如补偿款未到达起点额(priority),再稳妥人不用负任何赔款之责,自不触及同一命运准则;假使超越起点额,则再稳妥人须负补偿职责,则有同一命运之存在。因而,同一命运准则在份额再稳妥中数量上为无约束(unlimited),在溢额再稳妥中则有数量上的约束(quantitative limit)。
(二)直接恳求权的赋与
在补偿恳求权的独立性部分,咱们现已虑及,该项独立性对原被稳妥人的维护未必周到,因而应当考虑是否打破独立性而赋与原被稳妥人直接恳求权。以下乃从再稳妥合同的意图、效能及其属职责稳妥的本质上着手,寻求赋与其直接恳求权的合理性。
1.由再稳妥之意图与效能调查。如前所述,再稳妥原为稳妥人考虑本身的承当能量,而决议将其稳妥事务转保或分保与他稳妥人,原被稳妥人的权力职责并无改动。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开展,稳妥业所承保之稳妥金额随之增大,风险的涣散与均匀化愈显重要,再稳妥将一家稳妥公司所承保之风险,转嫁到多家稳妥公司担负,成为网状。若遇稳妥事端发作,由很多稳妥公司一起承当,藉以削减本身职责以求运营之安全,因而再稳妥除对原稳妥人有涣散风险扩展承保能量、加快事务开展等功用外,原被稳妥人应依再稳妥合同之缔结而获得加强安全确保之利益。(注:袁宗尉:《再稳妥论》,台湾三民书局1972年版,第51页。)欲使原被稳妥人之安全得以周全确保,应赋予其对再稳妥人直接之给付恳求权,以防止当原稳妥人破产时其只能处于一般无担保债款参与分配的困境。故虽有《稳妥法》第29条之明定,笔者仍建议再稳妥人与原被稳妥人之间虽无合同当事人联络,但可于再稳妥合同中,订明再稳妥人可直接向原被稳妥人担任。此虽违背《稳妥法》第29条之强制规矩,但此项约好因有利于被稳妥人,应属有用。此也契合稳妥立法的现代精力和准则——优先维护被稳妥人利益。我国台湾地区所谓的“稳妥法”第54条规矩:“本法之强制规矩,不得以契约改动,但有利于被稳妥人利益的,不在此限。”即为实例。赋予被稳妥人直接恳求权,使之获有两层确保,但不得有两层补偿,防止不当得利,自不待言。由此可见,对原被稳妥人赋予直接恳求权,不只并无违背再稳妥之意旨,相反地,似更能到达再稳妥之意图与整个稳妥准则以维护被稳妥人为中心之意旨,殊值附和。我国理论和立法应加以引入和供认。
2.由职责稳妥的观念立论。再稳妥的性质属职责稳妥已如前述。关于职责稳妥中赋予第三人直接恳求权之可行性,法学界有两种观念:(1)否定说。此说认为,职责稳妥合同稳妥金恳求权乃归于被稳妥人,在稳妥事端发作时,可对被稳妥人恳求补偿的第三者,对稳妥人当然无恳求权可言。(注:陈继尧:《再稳妥实务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76年版,第120页。)日本等国立法采此说。(2)必定说。此说认为,职责稳妥事端发作后,稳妥人即应担负危害添补之职责。添补的办法首要有以下三种:其一,以被稳妥人已对第三人实行危害补偿职责为要件,在其稳妥额度内向被稳妥人付出稳妥金;其二,于被稳妥人对第三者之法令职责确守时,以危害补偿额为限,由被稳妥人向稳妥人恳求稳妥金;其三,当被稳妥人对第三人之法令上职责发作已确守时,供认第三人对稳妥人有直接危害补偿恳求权。三种办法中,榜首种办法当被稳妥人因无资力而无法实行对第三人的补偿职责时,空有稳妥救助却无法运用;第二种办法有被稳妥人将已收取的稳妥金未对第三人补偿而转向他处消费的疑虑;根据维护第三人之方针观念,供认第三人对稳妥人有直接恳求权实为最理想的办法。(注:[日]田边康平:《稳妥契约法》,台湾财团法人稳妥作业开展中心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稳妥法》第49条在立法上亦采此说:“稳妥人对职责稳妥的被稳妥人给第三者形成的危害,能够按照法令的规矩或许合同的约好,直接向该第三者补偿稳妥金。”笔者认为,从职责稳妥的意图来看,职责稳妥即在于求得被稳妥人职责之革除。对第三人赋予恳求权,使稳妥人直接对第三人为给付,契合职责稳妥的意图。因而,必定说有其合理之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在职责稳妥合同中,虽无法否定第三人(被害人)并非稳妥合同中之当事人,但学说与立法例均企图赋予其对稳妥人之直接恳求权,这就打破了债之相对性准则。再稳妥合同既属职责稳妥,一起再稳妥意图之一亦在于寻求原被稳妥人之安全确保,使其危害得到充沛补偿和利益获得充沛确保,故将上述对职责稳妥第三人赋予恳求权论理类推至再稳妥,使原被稳妥人对再稳妥亦有直接之恳求权,应属可行。
(三)代位权追偿所得之摊还
代位追偿为产业稳妥合同的重要准则之一。《稳妥法》第44条规矩:“因第三者对稳妥标的的危害而形成稳妥事端的,稳妥人自向被稳妥人补偿稳妥金之日起,在补偿金额规模内代位行使被稳妥人对第三者恳求补偿的权力。”这就为稳妥合同代位权的完成供给了法令依据。法令之所以规矩稳妥合同的代位权,这是因为:一方面要使侵权行为人等应担任之人,不因被稳妥人有稳妥就革除其危害补偿之责,亦即要求对风险事端发作应担任之人,负结局职责;另一方面不让被害人因稳妥理赔和侵权行为人等之损赔,而获得两层补偿,发作不当得利之问题。再稳妥性质上归于职责稳妥,亦为产业稳妥的一种,再稳妥人于理赔后理应能够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权。如此,则使再稳妥人得以追偿所得,下降理赔金额,从而得以下降再稳妥费,使原稳妥人乐于分保,原被稳妥人也多一分确保。然以再稳妥的特别性,运作上是否与一般危害稳妥有所不同以下仅讨论再稳妥中代位权之行使规模及其完成途径等相关问题。
1.代位权之恳求规模。一般来说,稳妥人之代位恳求规模,以其所付出之补偿金额为限。详细到有再稳妥之稳妥人时,其所能恳求之规模,终究是对被稳妥人理赔金额之悉数抑或只能恳求再稳妥摊回之金额后之余额法学界与稳妥实务具有不同见地:(1 )稳妥人只能恳求再稳妥摊回之金额后的余额。此观念认为,稳妥人的代位恳求之数额,以不逾补偿金额为限。其意图在于防止稳妥人的不当得利。稳妥人因事前已组织再稳妥来涣散风险,在稳妥事端发作后,理赔职责因不同的再稳妥办法,以不同的份额或数额涣散至再稳妥人,故实践上,原稳妥人只担负所承保风险的一部分。亦即原稳妥人理赔后,尚可向再稳妥人恳求摊付再稳妥之部分。稳妥人既未担负悉数职责,自亦不能代位恳求理赔金额之悉数,否则将形成原稳妥人之不当得利。我国台湾地区稳妥判例上即采此观念。(2)稳妥人可恳求对被稳妥人理赔金额之悉数。此观念认为,代位权准则的规划,一方面要求应担任之人尽其补偿之责,另一方面防止被稳妥人之不当得利。但是,若原稳妥人只能代位恳求其实践担任之部分而非理赔总额,则侵权行为的加害人,便因原稳妥人组织再稳妥而获得利益可免部分职责。因组织再稳妥而使侵权行为的加害人成为本质的受益人,岂不荒唐!(注:施文森:《稳妥法泛论》,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209页。)为求侵权行为人尽其应负之责,应让原稳妥人代位向侵权行为人恳求补偿之全数,再由原稳妥人与再稳妥人依其应担任之部分,别离享用代位之所得。唯有如此,才能使侵权行为人负其应负之责,原稳妥人又不致不当得利。而再稳妥人因代位所得之补偿,可下降其丢失额,对再稳妥准则的开展,实属有利。对原稳妥人而言,丢失额的削减,从而得以下降保费,亦有利益。对此笔者认为,今后说为当。同为侵权行为人,其因侵权行为所应负之责,不该因被害人之稳妥人是否参与再稳妥而有所不同。依国际惯例,“再稳妥人关于补偿及理赔费用,依其再稳妥成分负职责,但对该项补偿之救助或追偿所得,按其成分具有权力。”(注:陈继尧:《再稳妥论——当时趋势与型态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34页。)因而,不管理论上或实践运作上再稳妥人均应可共享代位所得之利益。若依前说见地,原稳妥人只能恳求自傲理赔职责之金额,忽视了再稳妥人之权益,则再稳妥的功用大打折扣。
2.代位权完成的途径。咱们既已必定再稳妥人立于再稳妥合同之稳妥人位置,理应可享用代位权所得之利益,但其是否可自行行使代位权或须经过原稳妥人向第三人恳求,所得补偿再摊还给再稳妥人法学界与稳妥实务界有不同见地:(1)再稳妥人可自行行使代位权。此观念认为,再稳妥性质上归于职责稳妥,就再稳妥人与原稳妥人之联络而言,再稳妥人为职责稳妥之稳妥人,而原稳妥人为被稳妥人。依《稳妥法》所规矩代位行使之条件调查,原稳妥人于补偿被稳妥人之丢失后,获得代位权,相同适用于再稳妥。即再稳妥人将再稳妥金给付原稳妥人后,再稳妥人获得代位权,(注:陈继尧:《再稳妥论——当时趋势与型态研讨》,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33页。)其与一般稳妥人获得代位权并无不同,自可自行行使。(2)须由原稳妥人行使代位权。此观念建议,根据再稳妥的特别性,再稳妥人代位权之行使,应由原稳妥人为之,即原稳妥人以自己名义代位恳求悉数补偿金额,并将追偿所得摊还给再稳妥人。因原稳妥人为涣散风险之需求,或许依各种办法组织再稳妥合同,再稳妥人或许分布世界各地且人数很多。对再稳妥人而言,再别离行使代位权,现实上不或许,也不经济;对应担任之人(如侵权行为之加害人)而言,则会因再稳妥人行使代位权而疲于奔命。为求再稳妥人之便当,并免第三人应诉之累,代位权之行使权人应限原稳妥人得为之。至于求偿所得,再由原稳妥人因自己及各再稳妥人应担任之部分分摊。(注:[日]田边康平:《稳妥契约法》,台湾财团法人稳妥作业开展中心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对此笔者认为采后说见地为当。由原稳妥人行使代位权,对第三人而言,虽亦或许因一起稳妥景象而须面临数个稳妥人,但对比起须面临涣散世界各国之再稳妥人逐个恳求,可减轻不少讼累;对再稳妥人而言,亦简洁省劲。若原稳妥人知有代位权之存在,却成心不为行使,或就其追偿所得不按约好成数移转于再稳妥人,再稳妥人即能够原稳妥人违背再稳妥合同之规矩,向原稳妥人恳求危害补偿。故现在国际间稳妥业习气,亦多于再稳妥合同中订明,由再稳妥人对原稳妥代恳求所得,依其担任程度享有权力。
四、结 语
因为再稳妥合同系独立于原稳妥合同外的另一个稳妥合同,根据债之相对性,原稳妥合同中当事人权力职责联络不因再稳妥合同而有改动,故《稳妥法》第28条和第29条,有关于再稳妥合同独立之规矩。但是,究竟再稳妥合同缔结之意图在于涣散原稳妥合同所承保之风险,故两稳妥合同并非毫无瓜葛,互不相干。根据再稳妥属职责稳妥之性质,再稳妥合同的稳妥利益,乃原稳妥人所承当风险之职责,故倘原合同不存在,原稳妥人无给付职责存在,再稳妥合同的稳妥利益不存在,再稳妥合同亦无由存在,因而开展出同一命运准则。由同一命运准则,咱们可知,再稳妥合同与原稳妥合同虽是两个独立合同,但两者之间亦有若干隶属联络存在,故为求原被稳妥人的确保,似可考虑于原稳妥人失却清偿才能时,赋与被稳妥人对再稳妥人直接恳求理赔之权。另于代位权之行使方面,由原稳妥人对第三人恳求,再向再稳妥人摊还,简洁而经济。故实不宜依第44条之文义了解,使原稳妥人只得代位恳求自己担负之部分,而不管再稳妥人之合理利益。
现在合理我国稳妥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敞开途中,再稳妥的规矩日益重要,但是我国现行有关再稳妥的立法,却只有两个条文,实不行完善,使再稳妥的良善功用无由发挥。因而,关于再稳妥合同立法的修订与完善,火烧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