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8-22 08:59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骗行为的边界本罪也往往同民事诈骗行为交错在一起,可是二者也有显着的差异,首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片面意图不同。民事诈骗是为了用于运营,借以发明实行才能而为诈骗行为以诱使对方堕入知道过错并与其缔结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资产的意图,只期望经过施行诈骗行为获取对方的必定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定经济合同为名,到达非法占有公私资产的意图。(2)诈骗的内容与手法不同。民事诈骗有民事内容的存在,即诈骗方经过商品交换,完结作业或供给劳务等经济劳作获得必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底子不准备实行合同,或底子没有实行合同的实践才能或担保。合同的民事诈骗一般无需假充身份,而是以合同条款或内容为主,如隐秘有瑕疵的合同标的物,或对合同标的物质量作虚伪的阐明和介绍等;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是为了到达使用合同骗得资产的意图,总是想方设法地假充合法身份,如使用虚伪的名字、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骗得受诈骗方的信赖。(3)诈骗资产的数额不同。(4)诈骗侵略的客体不同。民事诈骗的客体是两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好的权利义务联系,如诈骗方骗来的合同定金、预付款等,都是合同之债的体现物;而合同诈骗罪侵略的客体是公私资产的所有权,作为违法目标的公私资产始终是物权的体现者。(5)诈骗的法令结果不同。民事诈骗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可使之无效。若当事人之间发作争议,引起诉讼,则由民事诈骗方对其诈骗行为的结果承当返还产业、赔偿丢失的民事责任,而合同诈骗罪是严峻触犯刑律,应受惩罚处分的行为,行为人对合同诈骗罪的法令结果要担负两层的法令责任,不但要负刑事责任,若给对方形成丢失,还要担负民事责任。(6)诈骗适用法令不同。民事诈骗虽在客观上体现为虚拟现实或隐秘本相,但其诈骗行为仍处在必定的极限内,故仍由民法标准调整;而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别人公私资产为意图,触犯刑律,应遭到惩罚处分,故由刑法标准调整。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