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赠送礼品的会计处理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11-23 02:01
企业单位向新老客户赠送礼品,或经过扣头折让、赠品、抽奖、买一赠一等办法,有条件地向顾客赠送消费券、物品和服务等活动。那么,这些无偿赠送给相关人员和顾客的礼品,企业该怎么进行管帐与税收处理?赠送礼品企业在管帐与税收上有哪些异同?
笔者结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促销展业赠送礼品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告诉》(财税〔2011〕50号),就企业赠送礼品管帐与税收处理异同点作一些剖析,以协助企业单位躲避税收危险。
赠送礼品的管帐处理
赠送礼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归于非现金财物,按其来历可分为克己、外购、受赠等状况,礼品获利者既有单位也有个人,获得手法既有有偿获得也有无偿获得,获得办法首要包含扣头折让、赠品、抽奖、买一赠一等,有条件地向顾客赠送消费券、物品和服务等。对某一企业而言,有或许对外赠送礼品,也有或许承受外单位赠品。
《企业管帐准则——基本准则》第五章第二十七条清晰:丢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作的、会导致一切者权益削减的、与向一切者分配赢利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对外赠送礼品虽引起企业的库存产品等财物流出事项,但并不契合《企业管帐准则第14号——收入》中出售收入承认的五个条件,企业不会因为赠送礼品而添加现金流量,也不会添加企业的赢利。因而,在管帐核算上一般不作出售处理,而按本钱予以转账。
相应的,赠送礼品财物也是企业非日常活动发作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该项开销一般在“经营外开销”科目核算,或许计入“出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即不管税法怎么界定,管帐处理都作为企业的开销在当年管帐赢利中扣除。
赠送礼品的税收处理
企业对外赠送礼品,首要触及增值税、经营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不同的税种税收处理准则不尽相同。
增值税。
增值税法规则,对企业将货品、产业、劳务用于捐献、偿债、资助、集资、广告、样品、员工福利或许赢利分配等用处的,应当视同出售货品、转让产业或许供给劳务。依照上述企业对外赠送礼品的办法,其间,以扣头折让办法出售货品是企业促销事务中常用的办法之一,其处理准则是:
扣头出售(管帐上称之为商业扣头),同一张发票上别离注明的,能够按扣头后的出售额征收增值税;假如将扣头额另开发票,不管其财政上怎么处理,均不得从出售额中减除扣头额。出售扣头(管帐上称之为现金扣头),不能从出售额中扣除。出售折让,能够从出售额中扣除。
不在同一张发票上别离注明的商业扣头或现金扣头,其扣头额不得从出售额中扣除计征增值税。关于赠品、抽奖、买一赠一、购物送消费券、积分送礼品等在增值税征免问题上,笔者以为其处理准则应依照单位或许个体工商户“将自产、托付加工或许购进的货品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许个人”作视同出售货品处理。
企业所得税。
所得税法规则,对企业将货品、产业、劳务用于捐献、偿债、资助、集资、广告、样品、员工福利或许赢利分配等用处的,应当视同出售货品、转让产业或许供给劳务。一起还规则,内部处置财物不视同出售承认收入,财物移交别人按视同出售承认收入,首要包含:用于市场推行或出售,用于外交应付,用于员工奖赏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献,其他改动财物一切权属的用处等。而关于商业扣头,依照扣除商业扣头后的金额承认出售产品收入金额;现金扣头,按扣除现金扣头前的金额承认出售产品收入金额,现金扣头在实践发作时作为财政费用扣除;出售折让,现已承认出售收入的售出产品发作出售折让和出售退回,应当在发作当期冲减当期出售产品收入;以买一赠一办法组合出售本企业产品,不归于捐献,应将总的出售金额按各项产品的公允价值的份额来分摊承认各项的出售收入。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财物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告诉》(国税函〔2008〕828号)规则,企业赠送礼品一要视同出售承认收入;二要依据赠送礼品的不同性质承认扣除限额:假如是企业在事务宣扬、广告等活动中向客户赠送礼品,则依照广告费和事务宣扬费的规则扣除;假如企业在年会、座谈会、庆典以及其他活动中向客户赠送礼品,则依照外交应付费规则扣除;假如赠送礼品归于上述景象之外的,与本企业事务无关的则依照非广告性资助开销,不得扣除。
个人所得税。
财税〔2011〕50号文件规则了企业向个人赠送礼品须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三种景象:(1)企业在事务宣扬、广告等活动中,随机向本单位以外的个人赠送礼品,对个人获得的礼品所得,依照“其他所得”项目,全额适用20%的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2)企业在年会、座谈会、庆典以及其他活动中向本单位以外的个人赠送礼品,对个人获得的礼品所得,依照“其他所得”项目,全额适用20%的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3)企业对累积消费到达必定额度的顾客,给予额定抽奖时机,个人的获奖所得,依照“偶尔所得”项目,全额适用20%的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
一起还规则企业向个人赠送礼品不征个人所得税的三种景象:(1)企业经过价格扣头、折让办法向个人出售产品(产品)和供给服务;(2)企业在向个人出售产品(产品)和供给服务的一起给予赠品,如通讯企业对个人购买手机赠话费、入网费,或许购话费赠手机等;(3)企业对累积消费到达必定额度的个人按消费积分反应礼品。
典事例解
促销赠送。企业为了拓宽事务,常把货品作为宣扬品、纪念品、样品等独自赠送给客户,带有必定的促销意图。管帐实务中其货品无论是购入仍是克己获得,赠送领用时均按本钱价和应交税费计入“出售费用”或“管理费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则作视同出售处理。
例:滨海某豆奶粉制品有限公司(一般交税人)在儿童节期间,为推行企业品牌形象,向市区4岁以下儿童展开赠送奶制品活动。共赠送豆奶粉制品5000箱,每箱市场价格为100元,实践本钱60元。并经广告公司形象制造,付出广告费5000元。因为上述赠品是为宣扬企业形象而发作的一种广告宣扬开销,触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管帐处理如下:
借:出售费用——广告事务宣扬费     390000
贷:库存产品             3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0
银行存款               5000。
依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则,一方面以货品作广告视同出售,调整经营收入和经营本钱,应调增应交税所得额20万元〔5000×(100-60)÷10000〕。另一方面临企业发作的契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事务宣扬费开销,依照不超越当年出售(经营)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所得税前扣除;超越部分,准予在今后交税年度结转扣除。假如当年出售(经营)收入(含视同出售收入50万元)为2000万元,当年发作广告费和事务宣扬费开销100万元(包含上述39万元),则准予税前扣除的此项费用为100万元(100<2000×15%=300)。
依据财税〔2011〕50号文件规则,对个人获得的礼品所得,依照“其他所得”适用20%的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赠送礼品的企业代扣代缴。
买一赠一。如买空调赠送微波炉,这是商家除打折出售外最常用的出售办法。关于赠品,在管帐上不做出售处理,作为出售费用答应税前据实扣除;增值税假如卖品和赠品同开一张发票则赠品部分不纳税,否则要视同出售予以纳税。
例:某商场卖空调赠送微波炉,顾客张某购空调一台,不含税价格为3000元/台,购进本钱为2600元/台,送微波炉一台,不含税价格为200元/台,购进本钱为180元/台。在出售时,商场只就空调开具发票,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000 200)×17%=544(元)。在所得税上,赠品不按视同出售处理,200元微波炉价款不交纳所得税,而是将3 000元分解为空调收入=3000×3 000÷(3000 200)=2812.5(元),微波炉收入=3000×200÷(3000 200)=187.5(元),对应两种产品的本钱则能够据实扣除。张某受赠的微波炉归于企业在向个人出售产品(产品)和供给服务的一起给予的赠品,不征个人所得税。管帐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3510
出售费用——促销费           34
贷:主经营务收入            3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44
借:主经营务本钱             2600
主经营务本钱              180
贷:库存产品——空调          2600
库存产品——微波炉          180。
外交应付。企业将购入或自产的货品作为礼品用于外交应付,依照企业管帐制度规则在管帐上不作出售处理,可是依照上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规则,应视同出售承认出售收入。对购入的货品赠送别人时,应视同出售承认出售收入;对自产的货品赠送别人,应依照同类货品的对外出售价格承认出售收入,如没有同类货品的对外出售价格,应依照本钱加赢利组成计税价格核算出售收入。对个人获得的礼品所得,应依照“其他所得”适用20%的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
例:某企业将外购菊花饮品作为礼品赠送别人,不含税本钱价为5000元,本钱赢利率为10%。管帐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事务招待费         5850
贷:其他事务收入             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850
借:其他事务开销              5000
贷:库存产品               5000
借:其他应收款               1187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1187。
假如企业为个人担负税款,管帐处理如下:
借:经营外开销               1187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1187
以上就是小编为我们收拾的相关常识,信任我们经过以上常识都现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假如您还遇到什么较为杂乱的法律问题,欢迎登陆听讼网进行律师在线咨询。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