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的三个瓶颈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9-21 19:322004年1月,国家公布的《工伤稳妥法令》(以下简称《法令》)施行后,工伤稳妥的掩盖规模敏捷扩展,不仅从曩昔的国有企业扩展到团体、外资、私企等各类企业,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也将逐渐归入。到2004年6月底,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展开了工伤稳妥作业,参与工伤稳妥的员工人数达4996万人,比2003年末添加了421万人。 但是,在工伤稳妥掩盖规模敏捷扩展的一起,一些“瓶颈”问题随即浮出水面,它们将成为广阔劳作者享用工伤稳妥这一福利的“绊脚石”。 瓶颈一:当地政府的政绩观 《法令》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员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即与用人单位存在劳作联系的各种用工方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作者,均有按照《法令》的规则享用工伤稳妥待遇的权力;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应当按照《法令》为员工或许雇工交纳工伤稳妥费。《法令》扩展了工伤稳妥的掩盖规模:我国工伤稳妥的掩盖人群从曩昔的国有企业扩展到了国有、团体、外资、私营等各类企业员工。但是,外资、私营等各类企业正是工伤稳妥扩面的难点地点。以山东省为例,全省近400万参保员工首要散布在国有企业、团体企业,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混合一切制企业还没有归入到工伤稳妥的掩盖规模。 2004年4月,国务院展开研究中心对1883家各类中国企业的调查报告也从另一视点显现出了这一状况:私营企业与团体企业的工伤稳妥率偏低,别离是59.4%和53.6%。 那么,这些企业能够得以不参保,原因安在呢? 因为工伤稳妥一般施行市级统筹,工伤稳妥是否发动,掩盖规模多大,往往取决于当地政府的主意。社会稳妥经办组织虽详细承办工伤稳妥业务,但毕竟要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则,征收工伤稳妥费。 在许多当地,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时,客观上有以企业不参与社会稳妥作为改进出资环境的倾向,不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促进当地政府片面垂青三个目标:引资、GDP、税收。当地政府要GDP添加就要出资,要税收就要老板,这就决议了当地政府在必定程度上或许“怂恿”企业或雇主在社会稳妥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当地政府假如片面注重引资、税收与GDP,那么,它势必要维护老板的利益而疏忽乃至小看劳作者的劳作维护与社会稳妥权益。 要改动这种局势,一个实际的方法是,将劳资联系是否调和作为衡量当地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目标。当地政府要使劳资联系到达调和,就要处理劳作者的劳作维护、社会稳妥问题,要恰当节制资本,维护劳工。 瓶颈二:企业的遵法认识 供给相应的劳作维护,为劳作者交纳社会稳妥费,遵遵法定的劳作时间,准时付出劳作者的劳作报酬,都是法令法规现已标准了的,也是一个企业或许雇主最少应该恪守的法定职责。但我国现在的企业做的还不够好,企业的遵法认识差,更不要谈社会职责了。许多企业都在想尽方法不参保,少缴费。 我国从1951年开端树立工伤稳妥准则,由国家拟定补偿标准、企业付出补偿待遇。通过不断变革后,现在现已展开成工伤稳妥基金统筹准则,即雇主为雇员交纳稳妥费,构成工伤稳妥基金对受伤工人进行补偿。依据不同作业的工伤危险程度,参照《国民经济作业分类》(GB/T 4754—2002),《法令》将作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危险较小作业,二类为中等危险作业,三类为危险较大作业。三类作业别离施行三种不同的工伤稳妥缴费率。在实际操作中,工伤稳妥危险小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参保,以为参与稳妥只会添加企业本钱,参保人越多,则本钱越大。即就是参保的少部分企业,他们也往往采纳各种方法削减运作本钱,其间之一就是只给两三个人参保,大多数人不参保,谁出事端就说谁参保了。而一些工伤危险大、作业病损害严峻的企业又强烈要求参与,但这样基金付出就有了危险。 一个引人注意并颇有意味的事实是,不管在《法令》仍是《社会稳妥费征缴暂行法令》中,法令职责和罚则章节标准的指向都是参保企业。《法令》第五十八条规则:“用人单位瞒报薪酬总额或许员工人数的,由劳作保证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瞒报薪酬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社会稳妥费征缴暂行法令》第二十四条规则:“缴费单位违背有关财政、管帐、计算的法令、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则,假造、假造、成心消灭有关账册、材料,或许不设账册,致使社会稳妥费缴费基数无法确认的,除按照有关法令、行政法规的规则给予行政处分、纪律处分、刑事处分外,按照本法令第十条的规则征缴;拖延交纳的,由劳作保证行政部门或许税务机关按照第十三条的规则决议加收滞纳金,并对直接担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职责人员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试问,假如一个企业不到社会稳妥经办组织填写《社会稳妥登记表》和《参与工伤稳妥人员状况表》,供给营业执照、参保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及社保组织规则的其他证件和材料,即不参保,不就成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当地政府不采纳强制措施,加之企业不遵法,工伤稳妥掩盖面的扩展将成为社会稳妥经办组织一厢情愿的作业。 2003年2月27日,劳作和社会保证部以第16号令的方式下发了《社会稳妥稽核方法》,旨在进一步加强社会稳妥经办组织的稽核力度,一个显着的标志就是树立健全稽核组织,开端加强培育高素质的稽核部队。因为社保经办组织的稽核人员有限,一般来说恐怕是几名稽核人员面临的是几十万的参保目标的监管作业,假如再受理劳作者关于用人单位不参与工伤稳妥的告发,其精力也极为有限,其作用可想而知。一位参与北京市社会稳妥专项审计的注册管帐师深有感触地说,在企业领导人的心里,税是无论如何不能躲避的,那是违法的事,但社会稳妥费总能够“讨价还价”。这位管帐师说,《社会稳妥法》一日不出台,企业关于社会稳妥费的交纳就很难真实地“严厉”起来。 瓶颈三:社保经办组织的“捆绑式参保” 据调查,许多当地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一个进城务工人员。而他们所从事的多是高强度、高危险的作业,且本身流动性大,一旦发作工伤事端,稳妥权益却往往得不到有用保证。《法令》规则:但凡与用人单位树立劳作联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有必要及时为他们处理工伤稳妥手续。2004年6月1日,劳作和社会保证部关于农民工参与工伤稳妥有关问题的告诉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将农民工参与工伤稳妥,作为本年工伤稳妥扩面的重要作业,明确任务,抓好执行,本年要点推动修建、矿山等工伤危险较大、作业损害较重作业的农民工参与工伤稳妥。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处理工伤稳妥的,各地经办组织应予处理。在“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处理工伤稳妥的,各地经办组织应予处理”一句傍边,并不难破译这以后面的潜台词:某些当地为进步社会稳妥参保率而施行的“捆绑式参保”,规则不参与其他稳妥就不能参与工伤稳妥。 现在,许多当地社会稳妥施行“五保合一”体系,即要求一切企业及员工有必要一起参与养老、赋闲、医疗、工伤和生育等5个社会稳妥险种,不能只挑选参与其间的部分险种。但有单个企业常以悉数参与5个险种添加经济负担为托言,躲避社会稳妥职责,形成工伤危险较大、作业损害较重作业的农民工参保率长时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没能参与工伤稳妥,除了以“捆绑式参保”为托言躲避对外地农民工的保证职责外,要害原因一是农民工真实需求的是能抵挡工伤意外的危险和能有钱治大病,养老稳妥关于他们来说获益期太远;二是养老稳妥形式不适应农民工跨地区流动性大的作业特色,跨地区社会稳妥联系难以联接。农民工本身对养老稳妥也有冲突主意,已然劳作保证部在方针上现已开了能够“先行处理工伤稳妥” 的口儿,那么“捆绑式参保”的体系是否能够做出改动?以广东省为代表的一些省份开端在方针上做出了调整:生产经营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可为与之树立劳作联系的农民工先行处理参与工伤稳妥手续,等条件成熟时再参与其他各项险种。但“按兵不动”的省份也不少。这些省份的养老稳妥基金压力都较大。 而真实要引起注重的是,“捆绑式参保”在许多当地现已成为一个过滤参保单位的“筛子”——正因为基金付出危险的存在,少部分当地展开工伤稳妥作业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对用人单位的“挑肥拣瘦”的挑选性做法,这也成为工伤稳妥难于全面掩盖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