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解读农村土地转包政策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3-01 02:53

土地转包是具有土地承揽运营权的农户将土地运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流通行为。那么,怎么保证农人经过转包土地而取得产业性收入?从乡村土地转包方针的解读来看,土地转包程序不标准是个亟待注重、处理的问题。
推动乡村土地准则改革的底子起点,是为了添加农人的产业性收入,为了进步农业生产功率、开展现代农业,而不是为了处理城市建设的用地目标,不是让城市居民到乡村购买宅基地盖房子,也不是鼓舞工商本钱到乡村去圈地。
对农户而言,将土地以转包方法流通给别人运营,一开始是不得已而为之。因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的承揽地大都由留守白叟打理。但有的种不过来,有的无力播种,有的不肯播种,所以便以很低的价格乃至无偿地将土地转包给亲属或熟人播种。这种流通往往以口头协议的方法进行,农人由此取得的收入也很少。
近年来,因为相关方针的连续出台,土地不断增值,转包土地的农户越来越多,农人因而取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但这种收益仍然大都是在没有程序保证的情况下取得的:暗里约好,只要口头协议,没有合同;即便有合同,也十分不标准,如对合同中应有的流通土地的四至、位于、面积、质量等级,转包方法,转包土地的用处,两边当事人的权力和责任,转包价款及付出方法,违约责任等,没有具体、清晰的约好,更谈不上到政府乡村土地承揽管理部门请求合同鉴证、存档。结果是,不只转包方的权益难以保证,承揽方的权益相同难以保证,对立胶葛不断。
乡村团体土地的转包问题更多。因为程序上不民主、不揭露、不透明、不标准,许多团体土地在农人不知情、不甘愿乃至激烈对立的情况下,被少量村干部私行转包乃至出卖,所得收入许多都去向不明,乡民获益很少乃至底子未获益。更有甚者,一些村的村干部往往拿着一张白纸走家串户,逼迫农人签字转包自家承揽地及宅基地。被转包的团体土地、农人承揽地、宅基地有适当一部分被改变了用处,为工商本钱所圈占。这些,不只使农人的合法权益遭到严峻损害,也使乡村团体产业遭到严峻损害。
转包程序保证是准则的根底。要让土地准则改革真实完成其添加农人产业性收入的意图,标准土地转包程序必不可少。没有程序的标准,土地改革的盈利就可能到不了农人手上,或不能彻底让农人享遭到。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