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中国教育系统小金库成顽疾 披"合法"外衣违规收费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1-22 07:05

巧立名目收费,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资金无从查验,“小金库”事情从名校蔓延至一般校园……日前,广东、山西等地的纪检监察部分对当地2009年“小金库”整治整理状况作了通报。其间,教育系统的“小金库”事情占适当份额。教育系统的一些“小金库”为何愈演愈烈?监管存在哪些缝隙?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
名目繁多:教育系统“小金库”渐成“恶疾”
在刚曩昔的2009年,北京一所闻名小学上亿元的“小金库”案尘土未落;广东省级名校广州春风东路小校园长刘燕文因教育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而被判刑8年。这两起“小金库”案尽管金额巨大,但因有关依据被毁部分数额无法查实确定。
校园“小金库”案发已非偶尔,从发达区域到欠发达区域,从优质教育资源会集的名校开展至一般校园。据太原市财政局监督查看局局长郑天佑介绍,到现在,太原已申报查明“小金库”81个,其间来自教育系统的为16个,占当年整理“小金库”的20%左右。
广东省纪委等4个部分在曩昔一年的“小金库”专项整治中,共发现300个小金库,其间教育系统的“小金库”占适当大的比率。地处广东山区的云浮罗定市围底中学“小金库”案成为被通报的典型事例之一。在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短短一年间,围底中学经过采纳截留学生膳食收入、隐秘房屋出租收入等方法,违规私设“小金库”,金额21.6万元。
学生家长马先生对记者说,教育系统呈现很多的“小金库”并不古怪,我身边的家长包含我在内为了让孩子读名校花3万到10万元不等,校园底子不给收据。尽管这笔钱不是强制收的,但把握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具有一种“软权利”,家长们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权利挟裹,敢怒不敢言。
纪检监察部分相关官员表明,与其他职业“小金库”比较,教育系统“小金库”已渐成恶疾,虽不断加大管理但作用不尽善尽美。这类收费名目繁多,管理混乱,自收自支,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有些告发底子无法查验。
山西省晋中市纪委副书记郝先伟说,大大小小的校园“小金库”资金,大都用于校园请客送礼受贿,而较少用于改进教师福利或教育设备设备。一些单位负责人出于资金分配的便利,乃至为了中饱私囊,热衷于建立和维护“小金库”。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