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法律基本常识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11-27 02:52
1、法是由国家拟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清晰行为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并由国家强制力确保施行的规范总和。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拟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则人们的权力和责任;(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确保施行。
2、我国刑法的使命是(1)、捍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产业;(3)、保护公民权力;(4)、保护社会秩序。
3、违法全部损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割裂国家、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损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略国有产业或许劳动群众团体一切的产业,侵略公民私家一切的产业,侵略公民的人身权力、民主权力和其他权力,以及其他损害社会的行为,按照法令应当受惩罚处分的,都是违法,可是情节显着细微损害不大的,不认为是违法。
4、违法的特征有(1)、违法是损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峻的社会损害性;(2)违法是冒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违法是应受惩罚处分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惩罚性。
5、构成违法的条件有(1)、违法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略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如,偷盗罪是对国家、团体、公民个人产业权力的侵略;(2)、违法的客观要件,是指违法活动的客观外在体现,其间包括损害行为、损害成果、违法损害行为与损害成果的因果关系以及违法的时刻、地址、办法:(3)、违法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施行违法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4)、违法的片面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施行的损害行为及其损害成果所持的心思情绪。
6、违法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以活跃的活动施行刑法所阻止的损害社会的行为,是人的活跃行为,如成心伤害行为、偷盗行为都归于作为的方式;而不作为是指应当施行而且可以施行某种行为而不施行的消沉行为。这种方式的违法有必要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责任为条件的,如行为人将年老多病日子不能自理的爸爸妈妈扔掉于荒郊野外以此来躲避自己应尽的奉养白叟的责任,则构成了遗弃罪。
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则;已满十六周岁的人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成心杀人、成心伤害致人重伤或许逝世、强奸、掠夺、贩卖毒品、放火、爆破、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法,应当从轻或许减轻处分。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分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许监护人加以管束;在必要的时分,也可以由政府收留教养。
8、违法的片面方面片面体现为违法成心和过错。违法成心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而且期望或听任这种成果发作的一种心思情绪,又可分为直接成心和直接成心两种。而违法过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许现已预见而轻信可以防止,致使发作了损害社会的成果的心思情绪,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错和过于自信的过错。
9、直接成心: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而且期望这种成果发作的心思情绪。一般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明知某种损害成果的必定发作,而且期望这种成果发作的心思情绪;二是明知某种损害成果的可能发作,而且期望这种成果发作的心思情绪。10、直接成心: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而且听任这种成果发作的心思情绪。直接成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二是对成果的发作持听任情绪。
11、疏忽大意的过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致使发作了这种成果的心思太度。
12、过于自信的过错:是指行为人现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因为轻信可以防止,致使发作了这种损害成果的心思情绪。过于自信的过错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为人现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作损害社会的成果,二是因为轻信可以防止,致使发作了这种成果。
13、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自己或许别人的人身、产业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纳的阻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形成损害的,归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若要构成正当防卫有必要具有以下四个条件:
(1)、正当防卫的意图条件,有必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自己或别人的人身、产业和其他权力免受不法侵害施行的防卫。
(2)、正当防卫的条件条件,有必要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施行的防卫;
(3)、正当防卫的时刻条件,有必要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施行的防卫。
(4)、正当防卫不能显着超越必要的极限。关于显着超越必要极限形成严峻损害的,是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14、常见的违法类型有偷盗罪、掠夺罪、成心伤害罪、强奸罪等类型违法比较多。
15、偷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意图,隐秘盗取公私资产,数额较大或屡次偷盗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则:偷盗公私资产,数额较大或许屡次偷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许控制,并处或许单处分金;数额巨大或许有其他严峻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分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许有其他特别严峻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许无期徒刑,并处分金或许没收产业;有下列景象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许死刑,并处没收产业:
(1)偷盗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2)偷盗珍贵文物,情节严峻的。
北京市确认偷盗公私资产“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规范如下:
人偷盗公私资产价值人民币一千元的,为“数额较大”;
人偷盗公私资产价值人民币一万元的,为“数额巨大”;
个人偷盗公私资产价值人民币六万元的,为“数额特别巨大”;“屡次”偷盗指一年偷盗行为三次以上,没有数额约束。
16、对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以及告发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校园、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证其不受打击报复。
17、惩罚分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5种:控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种:罚金、剥夺政治权力、没收产业。
18、跟着经济的开展,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遭到各国的重视,在我国新公布的《刑法》中,也增加了一条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罪名是“损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19、违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严峻损害性,在我国,违法性质最严峻的罪过是损害国家安全罪。
20、我国刑法的使命是惩治违法、保护人民;我国惩罚中最严峻的手法是死刑。
2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令法规的权力,一起有必要实行宪法和法令规则的责任。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略。阻止用任何办法对公民进行凌辱、诋毁和诬告陷害。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清晰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必要恪守宪法和法令,保存国家隐秘,保护公共产业,恪守劳动纪律,恪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第五十四条清晰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责任,不得有损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24、但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令规则的权力,一起有必要实行宪法和法令规则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