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老人的房子过户遗嘱可以公证吗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1-17 01:56

公证是具有很强法令效力的,公证的意图是防备胶葛的呈现。许多民事行为都能够进行公证,如离婚协议、买卖合同、借款合平等。对房产进行承继是很遍及的现象,那么白叟的房子过户遗言能够公证吗?下面由听讼网小编为读者进行回答。
一、白叟的房子过户遗言能够公证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承继法》
第十七条 公证遗言由遗言人经公证机关处理。
从承继法能够看出,白叟缔结的遗言是能够进行公证的,但公证遗言的时分需求白叟自己去处理公证。
二、遗言收效的条件
(一)主体合法:
1、主体有必要有彻底民事行为才能,依据法令规则,立遗言时有必要要有行为才能,无行为才能人或约束行为才能所立的遗言,应属无效遗言。而确认遗言人是否具有遗言才能,应以立遗言人建立遗言时为准。
2、立遗言人的意思表明有必要实在,遗言人在神志不清的状况下所立的遗言也应确定无效,依据《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67条的规则“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况下所施行的民事行为,应当确定为无效”,由于这时的立遗言人现已无法表明实在意思。而判别立遗言人立遗言时状况是否清醒,也要以立遗言人建立遗言的时刻为准。
本案原告供给的被承继人张老伯的遗言,没有建立遗言的时刻,无法判别遗言缔结的时刻,也就无法判别立遗言人立遗言时是否神志清醒、是否有民事行为才能。
(二)客体合法:
1、遗言所处置的产业有必要是立遗言人的个人合法产业。遗产的规模只限于被承继人生前个人一切的产业,依据《承继法》第3条的规则,公民立遗言时只能对自己的合法产业享有处置权,假如对不归于个人的产业进行处置,就归于无效处置。《承继法》第26条规则“遗产在家庭共有产业中的,遗产切割时,应领先分出别人的产业”。
2、本案被承继人张老伯和李月是夫妻,1940年挂号成婚,妻子李月于1992年8月3日逝世。对归于李月一切的那一份遗产,李月逝世后,各承继人都没有表明过抛弃承继,依据《承继法》第25条的规则,应视为均现已接受承继。依据《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77条,“承继开端后,承继人未清晰表明抛弃承继的,视为接受承继,遗产未切割的,即为一起共有”。所以被告母亲李月留传的产业应归于合法承继人一起共有,而本案被承继人在遗言中明显处置了与妻子共有的产业,立遗言人处置了不归于自己的个人产业,该部分内容无效。
(三)内容合法:
遗言指遗言人生前依法定方式对其个人一切的产业进行处置的法令行为,遗言的内容不得违背法令、法规的规则。依据《承继法》第27条规则“遗言无效部分所触及的遗产以及遗言未处置的遗产”,应当依照法定承继处理。
(四)方式合法:
遗言能够选用自书、代书、录音、口头、公证等方式,但不管哪种方式,都有必要契合法令的要求方有用。《承继法》第17条规则“自书遗言由遗言人亲笔书写、签名,注下一年、月、日”。自书遗言在方式上只要是立遗言人亲笔书写,有签名,有日期,具有了这三条在方式上即可有用。本案立遗言人张老伯尽管亲笔书写遗言,且有签名,却没有注明立遗言的时刻。前面现已提过,缔结遗言的时刻对自书遗言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没有建立遗言的时刻,就无法判别遗言缔结的时刻,也就无法判别立遗言人立遗言时是否有民事行为才能。关于立遗言的时刻的重要性在《承继法若干意见》第40条也有清晰的规则,“公民在遗书中触及身后产业处置内容,确为死者实在意思的表明,有自己签字并注明晰年、月、日,又无相反依据的,可按自书遗言对待”。可见,假如没有注下一年、月、日,就不能依照自书遗言对待。
三、承继的房产怎样过户
(一)、房产承继应先到被承继房产公证处处理房产承继公证,再到房产交易中心处理房产承继手续。
(二)、承继公证需求带两个证明和两个证件
1、到被承继人所属派出所开被承继人的逝世证明;
2、到死者所在单位(或许居委会、村委会)开具承继人证明;
3、承继人的身份证明;
4、被承继的房产证或其他证明文件。
5、被承继人生前所立的遗言(遗言承继的状况)。
三、到房产交易中心处理房产承继所需提交材料
1、房子一切权证书;
2、承继公证;
3、承继人身份证及复印件;
4、房子一切权挂号申请书(收件窗口收取)。
所需费用
1、承继公证费承继公证费依照承继人所承继的房地产评价价的2%或依照获益额的2%收取,最低不低于200元。
2、房地产价值评价费用层次标的总额(万元)累进计费率‰文件依据1100以下(含100)5京价(房)字[1997]第419号2101以上至 10002.531001以上至20001.542001以上至50000.855001以上至80000.468001以上至 100000.2710000以上0.1
3、房地产承继过户税费由房子评价价0.05%的合同印花税、100元的挂号费、5元的权证印花税组成。
4、契税法定承继人承继房地产,免交契税;非法定承继人依据遗言接受房子权属的需求交纳契税1.5%。
假如读者需求法令方面的协助,欢迎到听讼网进行法令咨询。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
评论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