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国4车能过户吗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7-10 20:59

购买二手车的时分除了要了解车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处理过户手续,只要过户了才干轿车才归于购买人的。而二手车过户需求留意轿车的排放规范,轿车排放不合格是不能过户的,那么国4车能过户吗?下面由听讼网小编为读者进行回答。
一、国4车能过户吗
为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全面实施《轻型轿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我国五阶段)》(GB18352.5-2013)和《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着式发动机与轿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我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中第五阶段排放规范(以下简称国五规范)要求,经国务院赞同,现就有关事宜布告如下:
(一)东部11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自2016年4月1日起,一切进口、出售和注册挂号的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客车、重型柴油车(仅公交、环卫、邮政用处),须契合国五规范要求。
(二)全国自2017年1月1日起,一切制作、进口、出售和注册挂号的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客车和公交、环卫、邮政用处),须契合国五规范要求。
(三)全国自2017年7月1日起,一切制作、进口、出售和注册挂号的重型柴油车,须契合国五规范要求。
(四)全国自2018年1月1日起,一切制作、进口、出售和注册挂号的轻型柴油车,须契合国五规范要求。
二、二手车过户手续
1.领填《机动车改变、过户、改装、停驶、作废审批表》一份,按表格栏目要求填写,加盖与原注册挂号相同的印章,私车需交验车主身份证;
2.到交警支队车管科挂号受理岗交验经办人审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处理过户:
请求车主印章与原挂号车主印章不相符的;
未经同意私行改装、改型更改变载质量、乘员人数的;
违章、闯祸未处理结案的或公安机关对车辆有质疑的;
到达作废年限的(对已到达作废运用年限,但车辆技能情况较好,运用性质为自用的轿车,经特别查验合格后,在到达作废运用年限后两年内,准予申办过户挂号,但禁绝转籍);
未参与定期查验或查验不合格的;
新车入户缺乏3个月的(进口轿车初度挂号后不满二年的,但法院判定的在外);
人民法院告诉冻住或典当期未满的;
属控购车辆无《申报车牌证明章》的;
进口轿车属海关监管期内,未免除监管的;
3.契合过户条件的车辆送机动车查验岗查验、确定;
4.查验合格后,本县(市)过户或改变的直接到牌证处理岗等候告诉交费。跨县过户的先到挂号审阅岗编新车号,档案处理岗审阅后签发牌告诉书,牌证处理岗收旧牌,发新牌、照相后等候取证(进口车发待办凭据)。
三、二手车过户留意事项
1、留神手续问题危机四伏
从二手车市场得悉,虽然关于质量投诉的事情已呈削减趋势,但买卖两边在手续上面的胶葛却呈显着增多气势。一些顾客反映,在处理过户手续时屡次中招。
因而,主张车主们在承认车况没有问题之后,与对方签定买卖合同并一起处理过户手续时,要多多留意。
2、原车行驶证相片须与现车相符
还有一个顾客简单疏忽的方面:原车行驶证相片必定要与现车相符。在购车时,必定要将原车主的行驶证相片和现车什物对照,假如呈现差异(如车灯样式),那么在年审时,就会被勒令折除,改装回原样,倒运的新车主天然就要多花冤枉钱了。
3、拓印车身码、发动机码贴在合同上
在二手车买卖过程中,顾客若对"拓印"一项不行注重,也会为将来的胶葛埋下伏笔。在处理过户手续过程中,应将车辆的车身码和发动机码,拓印后贴在合同上,并盖章粘上通明胶纸以防改动,然后两边各保存一份,避免将来呈现问题时牵扯不清。
4、除买卖价分外别忘了其他费用
购买二手车除了车辆自身的价分外,还有保险费用和过户费,一起,人们千万不要忘掉还有"额定"的费用,如年票、违章罚款。事实上,现在没买年票也能够年审,所以关于一些人来说,就认为购车时年票能够省掉。成果,到了需求自己面临这笔费用时,又得找车行处理,对方往往都不会担任。别的,原车主的违章罚款数额也要了解清楚,不然这笔糊涂账也要算到新车主头上。
5、下订时提早清晰争议点
假如顾客选中某辆二手车,但身上没有满足的现金,通常会以下订的方法,先付出少数订金,让车行为自己预留该车,然后在两边认可的限期内,再正式付出费用。
对此,顾客必定要让对方在车上贴上封条,以示此车现已"名车有主",绝不能再让任何人对其进行"试用"。
对下订时车辆简单引起争议的当地,两边有必要进行承认(如某处的划痕),条件答应的话,最好用相机拍照下来,作为依据。不然,在提车时,一旦该车呈现任何异常,都会引起争议。
6、签定合一起清晰违约责任
在与车行签定购车合一起,特别要留意合同上的字眼,尤其是"违约责任"一款,必定要诲人不倦地向车行问清楚,并在合同上以文字方式显示出来。这样,能够有用防范或许呈现在合同里边的隐含条款和免责条款。
假如读者需求法令方面的协助,欢迎到听讼网进行法令咨询。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