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团险成企业避税的新通道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8-05 08:59沈先生是杭州某银行支行的财政部主任,这家支行的主营事务是个人住宅按揭借款。跟着杭州房价的节节攀升,该支行的住宅按揭借款余额也不断上升。全行员工一百多人,未计提存款危险预备金前的赢利已有7000多万元,人均创利达70多万元。
为了奖赏银行员工的作业成绩,本年春节前,沈先生和支行行长来到稳妥公司,期望购买一些出资性稳妥作为年终福利发给员工。
沈先生预备花30万元,给三四十位中层干部和客户司理各买一份养老型稳妥。沈先生说,假如发年终奖,这笔资金现已超越的企业福利规划,就或许要交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购买集体稳妥给这家支行和获益员工都带来了意外收成。30万元,能够买30份保费10000元的养老稳妥。假如不计提任何费用而核算成支行的赢利,这笔资金或许要上缴9.9万元(30万×33%)的企业所得税;假如以薪酬方式,以累进制的核算办法,30份稳妥要缴43680元(30份×1456元/份)的个人所得税。简略的税务谋划,让沈先生节省了14万元左右的税费开销。
程伟民(化名)司理便是和沈先生接洽的稳妥公司团险司理。本年1月,程伟民做成了4单企业团险大事务,其间不乏浙江闻名的IT、快速消费品企业。
“都是保费300万到1500万元的大单子,团险客户司理一年一二十万元的事务奖金全赖年末这块大蛋糕。这些企业期望经过团险的长时间合约,把更多的年终奖赏下发并留住中心管理层的员工。”他说。
团险事务向来是中资稳妥公司保费收入丰厚的险种之一。为了鼓舞团险的开展,2003年末,浙江省政府《关于树立一起的企业员工根本养老稳妥制度的告诉》及《浙江省劳作和社会保证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树立企业弥补医疗稳妥的定见》规则为整体雇员交纳弥补养老稳妥、弥补医疗稳妥时,分别在不超越本企业薪酬总额5%和4%的规划内,可据真实税前扣除,而上述薪酬总额的核算应与根本养老稳妥、根本医疗稳妥核算基数一起。
政府期望经过方针开闸,使团险成为企业员工的福利保证方案。但是,团险并没有主管部门、企业员工幻想中这么“夸姣”。少量企业正将稳妥公司的团险事务变成一个避税的途径。
程伟民表明,过了阴历新年,投了20年稳妥的三家企业就马上退保了,企业的保费最终去了哪里,他们并不清楚,或许搬运到获益员工的个人账户上了吧。他们所要做的便是将扣除手续费后的保费以现金方式交给企业财政主管。
浙江省稳妥业协会所作的2005年浙江省寿险事务计算表分类计算中,本年1~5月,浙江省各寿险公司团险出资类稳妥新增保费收入为人民币18.9383亿元。其间,我国人寿浙江分公司的事务增加最大,养老团险新增保费11.2405亿元,同比增加73.42%。
与集体稳妥新增保费相同令人惊讶的是,该类稳妥的退保量不断攀高,到达7.1746亿元。泰康人寿浙江分公司的退保陡增了448.85%,其他闻名稳妥公司的团险退保也有一两倍的增幅。
退保数额陡增四倍,少量公司退保金额乃至和新增保费相等。杭州一家闻名稳妥公司的团险司理表明,保费大进大出,归于百分之百的异动,或许存在一些企业在使用稳妥公司走账,躲避财政监管。
企业的资金,经过企业管理者树立一个团险公共账户,然后敏捷退保,一种是搬运到了获益员工的个人账户,另一种则成了部分管理者的财富,这是团险避税的根本环节。经过团险,这部分稳妥“躲”过了企业所得税(税率33%)、个人所得税(税率5%至45%)的两层纳税。
本钱要素也决议了企业年金险成为“避税”东西。程伟民说:“同是一单生意,操作起来做的工作是相同的,手续费管理费相同要扣除。由于集体险是企业和稳妥公司谈下来的,个人退保的丢失肯定要多,而集体险还能够返还本来给银行的手续费。一单集体年金险胜过几十单个人保单,企业、员工、稳妥公司三方都得利。”依据稳妥公司的条款规则,退保是企业的自在,就像存钱取钱相同,稳妥公司是无法控制企业退保行为的。不过,不管企业投保仍是企业退保,稳妥公司在其间都有甜头可尝:投保增加了自己的事务量,拓宽公司的事务规划,几个月的保费存款还能够获取短期出资的安稳收益;企业退保,稳妥公司能够理直气壮地收取必定的退保手续费与管理费用,费率在3%~5%不等。程伟民说:“利益驱动许多团险客户司理帮忙企业树立团险账户,更何况民营老板本也想方设法想使用各种办法避税。”
关于组织巨大的国有企业来说,投保集体年金稳妥更简略。程伟民说,企业只需供给一份投保员工名单和身份证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稳妥公司做一张总保单,供给一个一起的公共账户和员工个人账户,也便是说钱款能够在两个账户间自在活动。假如员工对集体年金稳妥不知情的话,企业就能够把员工账户里的钱调回公共账户,退保后现金钱款就能够悄悄地从头流回企业账户上,由部分企业管理者把握。日后,企业会从账户里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发给员工的奖金,别的部分资金的去向就不得而知了。
2004年9月16日,财政部、监察部联合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置办商业稳妥若干问题的规则》,严令在2004年11月30日之前,各中心单位和省级财政部门有必要完结清退总结报告,并上报财政部。但不在规则约束之列的企业没有中止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