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计算年薪制个人所得税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1-09 14:39个人所得税的交税责任人,既包含居民交税责任人,也包含非居民交税责任人。居民交税责任人负有彻底交税的责任,有必要就其来源于我国境内、境外的悉数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交税责任人仅就其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
那么企业怎样核算年薪制个人所得税呢?下面听讼网小编就带我们去了解一下相关的内容。
在实施年薪制和绩效薪酬的单位,个人平常按月获得的生活费或部分薪酬,应按月按照薪酬、薪水所得核算交纳个人所得税。年终获得的年薪和绩效薪酬,应按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办法核算交纳个人所得税。
一些企业对企业运营者实施年薪制,即企业运营者平常按规则收取根本收入,年度完毕后依据其运营成绩的查核成果再确认其效益收入。
以下是最新变革前的税率核算办法,最新的核算请重视听讼网。
那么年薪制个人所得税是怎样核算的呢?
在年薪制的情况下,发放年薪办法有三种,一是全年会集一次发放;二是将年薪悉数均匀分摊到12个均匀发放;三是将年薪傍边的部分按月度薪酬办法发放,另一部分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办法发放。
例一,假定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年薪为60万元,别离不同发放办法下的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年薪制个人所得税核算办法一:
发放办法一:全年一次性发放办法下:依据(国税发[2005]9号)告诉规则核算。
500000÷12=50000
依据商数查税率表为“超越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对应的税率为30%,速算扣除数2755元。再依据(国税发[2005]9号)告诉规则核算公式:
应交税额=雇员当月获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应交税额=600000×30%-2755=177245元。
年薪制个人所得税核算办法二:
发放办法:将年薪均匀分摊到12个均匀发放。
1、月发放数600000÷12=50000
2、月应交税所得额=50000-3500=46500(查税率表,对应税率30%,速算扣除数2755元)
3、月应缴税额=46500×30%-2755=11195
4、全年应纳个税额 11195×12=134340
年薪制个人所得税核算办法三:
发放办法:将年薪傍边的部分按月度薪酬办法发放,另一部分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办法发放。
因为年薪必定的情况下,年终奖与年根本月薪存在此消彼长的联系。
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作出合理分配,怎么合理分配发放才能使个人收入最大化,这是一个实际的 课题。笔者也曾上网查阅了相关方面的材料,但用数学模型办法核算真实太深澳,让人难以了解,所以想经过朴素的办法进行试算。
即别离选用用足对应层次税率的 上限额的办法进行试算。
A计划:运用均匀发放适用税率的上一档税率,并用足该层次税率对应的应交税所得额级距的上限额。
例如悉数均匀按月发放的适用税率为30%,那么上一档税率为25%。查税率表中应交税所得额级距的上限额为35000元,加上扣除费用规范3500元,所以每月发放按38500元计发,余下的选用年终一次性发放奖金的办法。
平常每月发38500元,全年月度应缴个税[(38500-3500)×25%-1005] ×12= 92940元
年终一次发放(600000-38500×12)=138000元,按(国税发[2005]9号)政策规则的核算办法核算,138000除以12的商数为11500,查税率表一对应的适用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1005.应缴个税为:
138000×25%-1005=33495
将月度应缴税额与全年一次发放的应缴税额相加得全年应交税额为:92940 33495=126435
B计划:假如先用足年终奖适用税率对应级距的上限额,余下的按12个月均匀发放。
依据前面计划年终奖行用税率为25%,查税率表中应交税所得额级距的上限额为35000元,那么将年终奖发放组织35000×12=420000,那么月度发放为180000元,则每月15000元。
那么全年月度应缴个税[(15000-3500)×25%-1005] ×12=22440 元
年终一次发放420000元,按(国税发[2005]9号)政策规则的核算办法核算,应缴个税为:420000×25%-1005=103995
全年应交纳个税 22440 103995=126435
得到成果是A计划与B计划应交税额持平。
可是第三种发放办法比第一种发放办法节税50810元,比第二种发放办法节税7905元。所以实施年薪制的情况下,应该将年薪制中的部分按月度薪酬办法发放,另一部分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办法发放。
上例中第三种发放办法A计划与B计划应交税额持平。但并等于一切年薪制下二者随意分配都是持平的。本例持平的原因是二种计划的最终适用税率均为25%,假如呈现二者适用税率不同的情况下就会呈现差异。
以上就是小编为我们收拾的相关常识,信任我们经过以上常识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假如您还遇到什么较为杂乱的法律问题,欢迎登陆听讼网进行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