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高科技项目五种骗术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5-26 02:32

一些骗子运用农人增收困难,急于寻觅致富项意图心思,大举行骗,给种养户带来精力和经济上的丢失。现将几种常见的骗术发表,以协助农人朋友进步警觉,防备骗子。
骗术一:移花接木
一些小型种子经销单位或个人为牟取暴利,假充知名商标,套印包装把残次种子装进去向农人出售。
骗术二:大吹大擂
一些略懂农业知识、稍具科技知识的人,心怀叵测地在特别水肥条件下故意培养单个作物,使其长势体现好一些,然后自封为“农人育种家”、“科技能人”,培养的作物为“××王”、“××号”等,一些不明真相的新闻单位火上加油。骗子们这么做的意图是高价售种,牟取暴利。
骗术三:化名盗“利”
前几年,在有的偏僻村庄,有时会有些人打着“送科技到乡村”的旗帜,假充农科所或农大学生,穿戴白大褂,印着条幅,开着车,像模像样地搞免费农技知识讲座,骗取了农人朋友的信赖。运用这种信赖,大举高价兜销假劣种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骗术四:假项目、假协作
此类骗术首要的做法是:在小报或杂志刊登广告,或宣传品邮递上门,称:××紧缺,有杰出发展前景,房前屋后都可栽培,亩收入万元,出资少,见效快,一年就是暴发户。而且签订合同,收回产品。种子暂不收钱,每份只收“协作手续费”。不明真相的农人朋友还真认为财神到了,成果款汇去,收到的却是假劣种子,或许杳无音讯。
骗术五:真项目、假协作
一部分骗子运用政府或农人急于寻觅农业结构调整突破点的心思,极力引荐协作栽培项目。称签订合同,包收回、包技能,抛出各种钓饵。骗子们在供种价格上玩花招,每亩称种价只收一半,其实远高出种子本钱,一乡一县上千亩可赚几万元。一旦产品很多上市滞销,就再找不到他们的影子。这类骗术在药材范畴运用较多。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