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穿越古今的结婚证历史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9-17 23:44

一张成婚证,穿越古今悲欢离合。听讼网小编收拾了穿越古今的成婚证前史的有关问题,协助你解读成婚证的悲欢离合:
1972年5月,印有“最高指示”和“林付主席指示”内容的成婚证书。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发的“童养婚帖”。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乐之供给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发的“休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婚本是人生中的一大高兴之事。从市民乐之先生保藏的200多张形形色色的成婚证书能够看出,不管什么时代,成婚都得有成婚证书才行。尽管古代的成婚证书是一个由男女两边宗族暗里约好的、互不反悔的契约,但它却像现代的成婚证书相同具有必定的法定效能
本版撰文/记者 范亚湘
1909年的“童养婚帖”:王家11岁女儿许配给了张家长子后,要比及女方15岁时才干完婚同房
这是一张深赤色宣纸印就的“童养婚帖”,装裱得非常精美。左面书有“媒妁之言,爸爸妈妈之命”,右边书有“宿世姻缘,上苍注定”。正文写着:“主婚人王生玉,今因第二生女年十一岁,甘愿许字于张秋林榜首生儿为童养媳,谨将所生年月时刻列于左,及笄后再行完婚。”随后写上“聘礼白银贰佰伍拾两”和女孩出生年月、时辰以及两个“媒合人”的签名和“和合百年”的祝福,落款处为“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且盖有大红官方印章。
家住开福区潮宗街的罗兴林白叟本年91岁了,当年,他的妻子就是“家里收的童养媳”。“12岁那年,一顶轿子将一个小女子抬到了我家,那个时候我还在湘江边和同伴们游玩,被母亲强行带回家按着和那小女子拜堂。”罗老说,直到等了七八年后,家里才让他们夫妻完婚,并合床睡到了一同。
后来成为中学前史教师的罗兴林对古代婚姻等社会风俗颇有研讨,当记者拿着乐之先生保藏的104年前的“童养婚帖”给他看时,罗老说,这是他“榜首次看到童养媳成婚证书”。
在一些影视剧中,好像童养媳一过门就会男女两边住到一同,但实际状况并不是这样。罗老介绍,这张“童养婚帖”里所写的“及笄后再行完婚”,就是指要比及该女孩15岁时才干完婚同房。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一般,人们以为女子及笄之年现已发育老练,能够同房了。”罗老以为,“童养婚帖”最大的优点就是用契约的方法维护了未成年女子,是应该值得必定的。
1916年的“寡妇再嫁”书:民国初期人们思维已趋开通,发起寡妇再嫁“肯定尊重其自在”
史料记载,由官方公布的成婚证,最早呈现在清代,称为“龙凤帖”。男女订亲之后的7—10天,两边去当地县衙收取龙凤官帖,遵章交税交款。帖上要填写定婚人姓名、年庚,并填写两边家长、主婚人和媒妁的姓名,并且均需签押、盖章,以示慎重。经官府认可,盖上公章大印,证明婚姻现已取得合法手续。然后,挑选良辰美景,进行换帖典礼。之后,太平天国时期呈现过名为“合挥”的成婚证,其方式与清代差不多。
据悉,民间保藏的我国最早的一份“成婚证书”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上面写着“娼妇从良执照”。当时,一名叫王狗孩的男人,从青楼里为一个名叫春艳的妓女赎了身。经官府赞同,两边结为合法夫妻,所以官府便为他们开具了这张“成婚证书”。
罗兴林以为,清朝中后期的成婚证与今后的成婚证有非常类似的一点,那就是从民间私约上升为由官方收费发放。“比较而言,清朝中后期的成婚证更具有契约性和合法性。到了民国时期,发起男女相等的民主主义,成婚证更常见也更具含义了。”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前史标明,关于妇女授之以“三从四德”,教之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老公丧偶后能够续弦、纳妾,而女性孀住后却发起坚贞不事二夫。“关于守节陋屋的寡妇,官方还立贞节牌坊树为人伦之表。这种‘存人伦,灭人欲’之举,实则是对妇女精神上极大的糟蹋!”罗兴林说。
民国发起男女相等的最大优点就是寡妇能够再嫁。乐之先生保藏的这张“寡妇再嫁”婚书是“洪宪元年(1916年)三月十三日”的,上面写着:“孀妇再嫁与否,肯定尊重其自在。再婚礼节与初婚礼节相同,婚嫁应力却迷信,一定表心处多,表力处少,坚情处多,显欲处少。婚嫁须得爸爸妈妈两边怜惜与资助”如此。下面还写着“前言人、主婚人”等的姓名并盖有官方印章。
“洪宪”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年号,从这张“寡妇再嫁”书能够看出,民国初期人们的思维已趋向开通,发起寡妇再嫁并非官方政令,而是“肯定尊重其自在”,愿嫁则嫁,不肯改嫁的也不勉强。仅仅令人不解的是,这份大红“寡妇再嫁”书却镶了一道宽宽的绿边。
“文革”时期成婚证:上面印的“最高指示”表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宣扬无处不在
乐之先生保藏的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一月的《成婚证书》非常特别,上面印有观音送子、双鹊登枝、桃花灼灼之外,还有鸳鸯、和合、并蒂莲等。其样式简直包含了现在婚礼的请柬内容:“兹定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处饭馆举办成婚典礼。”随之写上:“订立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次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民国三十八年即解放前夕,这份证书显着出自国民党统治区。新我国建立之后,1950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从此归入法制轨道。按婚姻法规则:男女婚姻愈加民主、相等,须征得两边彻底自觉自愿,不许任何一方逼迫与干与。从乐之先生所保藏的一份1950年的《成婚挂号证》来看,这是盖有长沙市政府正方形公盖,编号为“571号”的行政机关公布的证书:“查市民男某某某、女某某某,现居本市湘雅路某某号,男、女年某某岁,两边自愿结为夫妇,经本府检查,契合成婚条件,特发此证。”下面是成婚人、介绍人、证婚人签字。这是《婚姻法》公布这一年的成婚证书,内容虽简略,却具有特别含义。
上个世纪50时代以来的成婚证书,表现了妇女地位日渐进步,以及禁止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的准则,这是社会前史开展的必然结果。可“文化大革新”时期的《成婚证》比新我国建立初期有了显着的改动,上面简直一概印有“最高指示”,有的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相同”,有的印着“咱们都是来自四面八方,为着一个一同的革新政策,走到一同来了”。“文革”时期,发起杰出政治:“政治是统帅、是魂灵、是全部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那个时代政治宣扬无处不在,成婚证书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近几年的成婚证,杰出的是宣扬计划生育与《婚姻法》的内容。罗兴林以为,成婚证方式和内容的嬗变,记录着时代行进的步骤,与风俗、风俗紧紧相关。
从“休书”到离婚证书,从内容到方式的演化,表现了尊重两边各自挑选的准则
有成婚就有离婚,相同,有成婚证书就有离婚证书,但每一张婚姻证书背面都有一个欢喜或许哀痛的故事。
乐之先生保藏的最早一份离婚证书系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二十五日所立的一份“休书”。书为册页,打开宽约两尺,高约八寸,由墨绿色印花纹纸裱装而成。上面写有:“遵照爸爸妈妈之命,信任媒妁之言,同本庄王宣次女玉兰结为百年之好,情因性情有异,志趣不同,常有争论,又败家风,实难同居,故立此书为据。”下面写着“族长孙玉亭”和“立休书人孙先良”字样,并盖有官方大印。
据悉,这份“休书”是湖南民间保藏界保藏的最早的一份离婚证书。其实,古代的休书可不像现代的离婚证表现着相等,古代的休书,一般仅仅是男性的权力。前史上闻名的休书之一,就是乐府词《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写的,因母亲的挑唆而将妻子刘兰芝一纸休书“发配”回娘家。而孙先良休掉玉兰因“性情有异,志趣不同”,这样勉强的理由却不容许玉兰去争辩反驳,试想,当时玉兰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心境?
上个世纪50时代的离婚证书系单页一式两份,男女两边离婚之后各执一份。上面印有五颜六色的毛主席像和五星红旗,中心印着“兹据某某、某某恳求,两愿离婚,经检查,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之离婚规则,准予挂号,特发此证”。然后是由当地人民政府盖章。
上个世纪80时代离婚不再扭扭捏捏,其离婚证书就系一本酱赤色小册子,内页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大印。此外,还有一份就是现在实施的深绿色烫金离婚证小册子,中心印有“恳求离婚,经检查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两边自愿离婚的规则,准予挂号,特发此证”。
罗兴林说,从“休书”到离婚证书,从其内容到方式的演化,充分表现了一个时代对婚姻法的遵循与履行以及处理程序上的进一步规范化,一起也充分表现了男女两边自愿,尊重个人的挑选,以人为本的准则。
古代男女成亲的“成婚证”书
据《周礼》记载,在周王朝,政府就设有处理婚姻业务的官员,职务叫媒氏。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担任为缔成婚姻的男女两边书写公布婚书。周朝的婚书,是把文字内容先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然后把写好的竹简或木简一分为二,男女两边各执一半,这就是夫妻婚姻的法令凭证。
古代婚书分为两种,即官方婚书和民间婚书。由官方公布的成婚证,最早呈现在清代。民间婚书是指缔成婚姻的男女两边经过中心媒妁暗里签署的婚约,也叫私约,现实上,民间私约在各朝社会就没有停歇,一向盛行不衰。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婚书就数甘肃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唐代婚书。它以正书和别纸两种方式一起书写。正书为男方家里恳求成婚书写的通婚书、女方家里许诺赞同书写的答婚书。别纸就是在正书之外两边再附上个人的详细状况阐明,其主要内容为年纪、兄弟姐妹中排行、婚史、性情等需求阐明的状况。
到了宋朝,民间私约更有了新的开展,使之逐步完善。婚约称之为帖,有草帖和细帖(也称定帖)之分。开端由媒妁把男方的求婚草帖送到女家,如女方赞同这桩婚姻就把草帖交与媒妁递给男家。下面就开端投递细帖,男方要写明家庭成员详细状况,谁是主婚人,他自己有哪些地步产业以及送什么聘礼等都要写清楚。由媒妁递与女家。女方的回帖内容与男方根本相同,就是少了地步产业介绍,再将聘礼改成陪嫁品。再交媒妁递与男家。这样相互递过细帖,两家的婚事就算定了下来,婚约也就开端收效。
这种婚书的书写格局和处理程序,又阅历了元、明、清三朝和民国的相继传承,在我国民间一向连续。现在有些偏僻乡村,还盛行着只按传统举办了典礼就算合法婚姻。
1972年的成婚证书划去了“林副主席指示”
在乐之先生保藏的婚姻证书中,最搞笑的要数“文革”时期的成婚证书了。
记住闻名作家张贤亮在其代表作《男人的一半是女性》中写到,1975年4月,从头取得解放的章永璘爱上了离婚的农工黄香九,需求恳求处理成婚证书。所以,章永璘在写恳求书时先写了一句“毛主席语录”:“调集全部积极因素,联合全部能够联合的人,并且尽或许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造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巨大的工作服务。”
呵呵,今日看来,这样的成婚恳求书的确搞笑,但在“文革”时期却是现实。陈说远和方华秀于1969年2月17日的成婚证书上就赫然印有一段“毛主席语录”:“为了建造巨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起广阔的妇女大众参与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含义。在生产中,有必要完成男女同工同酬。真实的男女相等,只要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干完成。”
另一张1972年5月30日某“人民公社革新委员会”公布的成婚证书,不光印有“最高指示”:“要使我国强壮起来,需求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刻,其间包含履行厉行节约、对立糟蹋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政策。”并且还印有“林付(注:原文如此)主席指示”:“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就事,做毛主席的好兵士。”当时,离林彪1971年9月13日叛国出逃从飞机上摔下来逝世现已过去了8个多月,或许是因为发证人员以为证书上“林付主席指示”不当,就用钢笔在其上面画了两杠。
成婚是指男女两边按照法令规则的条件和程序建立夫妻关系的民事法令行为,并承当由此而发生的权力、职责及其他职责。“文革”期间成婚证书上印制的“毛主席语录”或许“最高指示”,其内容实则跟成婚扯不上边儿。但在“政治挂帅”的时代,却连成婚这样的喜事儿也离不开政治的搅扰。
以上就是小编为我们收拾的相关常识,信任我们经过以上常识都现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假如您还遇到什么较为杂乱的法令问题,欢迎登陆听讼网进行律师在线咨询。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