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2-05 18:14
近年来,因为一方差错而导致家庭决裂的离婚案子有上升趋势。在这种离婚案子中,无差错方不只身心遭到极大损伤,并且由此也引发不少恶性案子,添加了社会的不稳定要素。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添加设立了离婚危害补偿准则,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则:有下列状况之一导致离婚的,无差错方有权恳求危害补偿:(一)重婚的;(二)有爱人与别人同居的;(三)施行家庭暴力的;(四)优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该准则施行以来,对进一步维护离婚诉讼中无差错方的权益起到了活跃的效果。可是,在司法实践中因为对法律规则的了解不同而发作的知道也不相同,直接影响了离婚危害补偿准则的适用。怎么更好地适用离婚危害补偿准则,笔者以为,在审判实践中应留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正确了解重婚的概念
所谓重婚是指有爱人者又与别人成婚或许自己虽无爱人但与有爱人者成婚的违法行为。包含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状况,前者是指有爱人者又与别人挂号成婚;后者是指有爱人者虽未与别人挂号成婚,但确与别人以夫妻名义同居日子。现实日子中事实上的重婚占多数,因而关于重婚应当从本质含义上确定,而不能仅从方式含义上确定,即不能把后婚是否挂号作为确定重婚的唯一标准。在重婚所涉及到的两个婚姻中,不管前婚是否挂号,也不管后婚是否挂号,只需其存在本质含义上重婚的婚姻联系,即以夫妻名义同居日子的联系,应当确定其重婚行为现已构成。在司法实践中,尽管咱们现已不再供认和维护未经挂号的婚姻,未经挂号的婚姻是无效婚姻,但关于无效婚姻亦不该影响其重婚的确定。确定其重婚主要是依据对一夫一妻准则的维护,而非对违法婚姻的维护。假如仅以婚姻是否有用作为确定重婚的依据,则势必会放纵重婚行为,削弱对重婚的冲击力度。因而,咱们以为,在重婚的确定问题上,不只应留意从本质含义上确定重婚,并且还应扫除婚姻效能对重婚确定的影响。简言之,婚姻是否有用,并不能成为确定重婚的条件。咱们只要切实地从本质上确定重婚问题,脱节婚姻效能对重婚确定的影响,才干防备和惩戒重婚,并在法律上精确适用离婚危害补偿准则。
二、 留意界定“有爱人者与别人同居”的景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说〈一〉》第二条规则“有爱人者与别人同居的景象,是指有爱人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继续、稳定地一起寓居。”这就清晰了“有爱人者与别人同居”与一般通奸景象的差异。正确区别有爱人者与别人同居与一般通奸景象的联系,对正确适用离婚危害补偿准则具有重要的实践含义。如李某因与其妻何某闹对立,而经常到其曾经的恋人王某处与王某谈心,一朝一夕,两人发作了不正当的两性联系,何某知道后,向人民法院申述与李某离婚,并恳求人民法院判定李某补偿其危害费10000元。法院经审理查明,李某与王某仅仅偶然发作两性联系,两人并没有继续、稳定地一起寓居,尽管李某的行为对其夫妻感情形成了损伤,致使夫妻感情确以决裂,法院依法支撑何某要求与李某离婚的诉讼恳求,但李某的行为并不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解说(一)》第二条规则的“有爱人者别人同居”的景象,法院依法驳回了何某要求李某补偿其危害费的诉讼恳求。
三、 怎么界定家庭暴力的问题
怎样界定家庭暴力?现行的《婚姻法》未予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说》(一)对其清晰作了规则,指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伤、绑缚、摧残、强行约束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法,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力等方面形成必定损伤结果的行为。家庭暴力应具有以下特征:1、从主体上看,两边当事人之间有必要具有特定的亲属联系。如夫妻联系、其他家庭成员联系。关于虽发作于家庭中但当事人之间不具有亲属的比如邻里打架、犯罪分子进入别人住所偷盗、掠夺等强暴行为,则不归于家庭暴力的规模。2、从家庭暴力所危害的客体上看,其所侵略的客体是被危害亲属一方的人身权。如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婚姻自主权、性权力等。3、从家庭暴力的性质上看,家庭暴力是一种强暴行为,施行手法具有多样性,如殴伤、绑缚、摧残,暴力约束人身自由;暴力逼迫对方从事性行为;暴力将对方逐出家门;暴力逼迫对方就范等。4、从家庭暴力的结果上看,其给被危害亲属一方形成了必定人身损伤结果。从严掌握这一特征,关于区别家庭暴力和一般的家庭对立有重要的实践含义。夫妻日常日子中偶然发作的争持、打闹等细微的家庭对立和胶葛,若无严峻结果的,则不宜确定为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亲属之间对立激化的体现,因而在家庭暴力的惩治问题上,不该为惩治而惩治,而应结合惩治的效果,即考虑能否起到教育施暴者,以及促进家庭和睦的效果。因而,应当考虑对立激化的程度,行为人所采纳行为的剧烈程度,受害人人身、精力所受危害的程度等方面要素、行为人只要施行了法律上所界定的家庭暴力的行为,才应承当相应的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责任。关于细微的没有发作严峻危害结果或许当事人两边宽和,受害人表明宽恕的家庭暴力,则不该追查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