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中共同犯罪形态是如何认定的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7-13 01:18
【合同欺诈罪问题】合同欺诈罪中共同违法形状的确定
司法实践中,使用合同进行欺诈,有的行为人经过冒用别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手法进行欺诈,涉及到名义被冒用者是否承当刑事责任、能否构成共同违法的问题。别的,假如所签订合同需求担保就会涉及到保证人是否承当刑事责任、能否构成共同违法的问题。
关于名义被冒用者和保证人是否承当刑事责任、能否构成共同违法,应当具体分析:
(1)假如名义被冒用者内行为人冒用自己名义进行合同欺诈后得悉,但仍采纳放任不管的情绪消极地不加以阻止,不需求承当刑事责任。
(2)假如名义被冒用者明知行为人使用合同进行欺诈活动而供给事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的,实际上起到协助行为人施行合同欺诈行为的效果,一般来说构成共同违法,应承当合同欺诈罪的刑事责任。
(3)保证人不知道行为人使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活动,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行为人供给担保,不具有片面上的违法成心,不需求承当刑事责任。
(4)保证人明知行为人使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活动而为之供给担保,实际上是一种协助行为,应当承当共犯的罪责。
司法实践中,使用合同进行欺诈,有的行为人经过冒用别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手法进行欺诈,涉及到名义被冒用者是否承当刑事责任、能否构成共同违法的问题。别的,假如所签订合同需求担保就会涉及到保证人是否承当刑事责任、能否构成共同违法的问题。
关于名义被冒用者和保证人是否承当刑事责任、能否构成共同违法,应当具体分析:
(1)假如名义被冒用者内行为人冒用自己名义进行合同欺诈后得悉,但仍采纳放任不管的情绪消极地不加以阻止,不需求承当刑事责任。
(2)假如名义被冒用者明知行为人使用合同进行欺诈活动而供给事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的,实际上起到协助行为人施行合同欺诈行为的效果,一般来说构成共同违法,应承当合同欺诈罪的刑事责任。
(3)保证人不知道行为人使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活动,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行为人供给担保,不具有片面上的违法成心,不需求承当刑事责任。
(4)保证人明知行为人使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活动而为之供给担保,实际上是一种协助行为,应当承当共犯的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