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司考真题答案解析(2015-2-41)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10-22 14:51
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因抢劫罪和劫持罪被法院决议履行有期徒刑20年,对甲的弛刑,应由其服刑地高级法院作出裁决
B.乙因检举别人严重违法活动被报请弛刑的,法院应告诉乙参与弛刑庭审
C.丙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对丙的假释,可书面审理,但有必要提讯丙
D.丁因强奸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对丁的弛刑,可延聘律师到庭宣告定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A过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简称《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下同)第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则,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和被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的弛刑、假释,由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在收到履行机关提出的弛刑、假释主张书后一个月内作出裁决,案情杂乱或许状况特别的,能够延伸一个月。
选项B正确。《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第七条第一款规则,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弛刑、假释案子,应当告诉人民查看院、履行机关及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参与庭审。
选项C过错。《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第六条规则,人民法院审理弛刑、假释案子,能够采纳开庭审理或许书面审理的方法。但下列弛刑、假释案子,应当开庭审理:(一)因罪犯有严重建功体现报请弛刑的;(二)报请弛刑的开始时刻、间隔时刻或许弛刑起伏不符合司法解说一般规则的;(三)公示期间收到不同定见的;(四)人民查看院有贰言的;(五)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系职务违法罪犯,安排(领导、参与、庇护、怂恿)黑社会性质安排违法罪犯,损坏金融管理次序和金融欺诈违法罪犯及其他在社会上有严重影响或社会重视度高的;(六)人民法院以为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丙归于职务违法,所以对丙的假释,应当开庭审理。
选项D过错。《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第十条规则,弛刑、假释案子的开庭审理由审判长掌管,应当依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审判长宣告开庭,核实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的基本状况;(二)审判长宣告合议庭组成人员、查看人员、履行机关代表及其他庭审参与人;(三)履行机关代表宣读弛刑、假释主张书,并说明首要理由;(四)查看人员宣告查看定见;(五)法庭对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确有悔改体现或建功体现、严重建功体现的现实以及其他影响弛刑、假释的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六)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作最终陈说;(七)审判长对庭审状况进行总结并宣告休庭评议。该解说中并没有规则,律师到庭宣告定见,选项D缺少法律依据。
A.甲因抢劫罪和劫持罪被法院决议履行有期徒刑20年,对甲的弛刑,应由其服刑地高级法院作出裁决
B.乙因检举别人严重违法活动被报请弛刑的,法院应告诉乙参与弛刑庭审
C.丙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对丙的假释,可书面审理,但有必要提讯丙
D.丁因强奸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对丁的弛刑,可延聘律师到庭宣告定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A过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简称《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下同)第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则,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和被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的弛刑、假释,由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在收到履行机关提出的弛刑、假释主张书后一个月内作出裁决,案情杂乱或许状况特别的,能够延伸一个月。
选项B正确。《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第七条第一款规则,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弛刑、假释案子,应当告诉人民查看院、履行机关及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参与庭审。
选项C过错。《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第六条规则,人民法院审理弛刑、假释案子,能够采纳开庭审理或许书面审理的方法。但下列弛刑、假释案子,应当开庭审理:(一)因罪犯有严重建功体现报请弛刑的;(二)报请弛刑的开始时刻、间隔时刻或许弛刑起伏不符合司法解说一般规则的;(三)公示期间收到不同定见的;(四)人民查看院有贰言的;(五)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系职务违法罪犯,安排(领导、参与、庇护、怂恿)黑社会性质安排违法罪犯,损坏金融管理次序和金融欺诈违法罪犯及其他在社会上有严重影响或社会重视度高的;(六)人民法院以为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丙归于职务违法,所以对丙的假释,应当开庭审理。
选项D过错。《关于弛刑、假释案子审理程序的规则》第十条规则,弛刑、假释案子的开庭审理由审判长掌管,应当依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审判长宣告开庭,核实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的基本状况;(二)审判长宣告合议庭组成人员、查看人员、履行机关代表及其他庭审参与人;(三)履行机关代表宣读弛刑、假释主张书,并说明首要理由;(四)查看人员宣告查看定见;(五)法庭对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确有悔改体现或建功体现、严重建功体现的现实以及其他影响弛刑、假释的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六)被报请弛刑、假释罪犯作最终陈说;(七)审判长对庭审状况进行总结并宣告休庭评议。该解说中并没有规则,律师到庭宣告定见,选项D缺少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