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生育保险报销金额怎么确定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1-23 12:21

谈到生育稳妥,信任咱们必定都不会生疏,咱们自己必定也了解必定的生育稳妥方面的常识。那么,咱们知不知道生育稳妥报销流程及金额是怎样规则呢?生育稳妥报销条件都有哪些呢?下面,听讼网小编会为咱们带来相关的法律常识的介绍。
一、生育稳妥报销条件
生育稳妥作为一项社会稳妥制度,只适用于到达法定婚龄的已婚女人劳作者,并且还必须契合和遵守国家计划生育的规则。不契合法定年龄的已婚女人劳作者的生育和不契合或不遵守国家计划生育规则的生育,都不能享用生育稳妥待遇。
1、契合国家计划生育方针生育或许施行计划生育手术。
2、在单位依照规则参与生育稳妥并为该员工接连足额缴费一年以上。在生育(流产)时仍在参保的员工,按有关规则享用生育稳妥待遇。
用人单位向社会稳妥经办组织交纳不超越本单位薪酬总额1%的生育稳妥费用,国家则采纳税前列支的方法来直接赞助,可见生育社会稳妥费用依然由用人单位担负。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员工的生育稳妥则由国家财政独自承当,个人不需求交纳任何费用。没有参与生育稳妥社会统筹的用人单位,由本单位承当女员工的生育费用。
二、生育稳妥报销流程
生育稳妥报销流程,是指用人单位及员工自己就女员工在生育期间的生育医疗费、生育补助等费用,男员工在爱人生育期间的关照假假日补助,向统筹区域生育稳妥基金报销的一个程序。
1、女员工怀孕后、流产或计划生育手术前,由用人单位或大街、镇劳作保证服务站工作人员带着申报资料到区社会劳作稳妥处生育稳妥窗口;
2、工作人员受理核准后,签发医疗证;
3、生育女员工产假满30天内,由用人单位或大街、镇劳作保证服务站工作人员带着申报资料到区社会劳作稳妥处生育稳妥窗口处理待遇结算;
4、工作人员受理核准后,付出生育医疗费和生育补助。
三、参保员工在一起具有下列条件时,可按规则享用生育稳妥待遇:
(1)契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方针规则;
(2)临产或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时,用人单位已为其参与生育稳妥且接连足额交纳生育稳妥费满12个月。
(3)产前检查费和出产费用,当事人带着结婚证、社保卡(市民卡)及大街开具的计生证明到生育稳妥定点医院直接刷卡结算。
(4)申报生育补助和一次性养分补助,需填写《生育稳妥待遇申报表》并加盖单位公章,供给结婚证、独生子女证(孩子的)、出院小结等资料,于每月1-10日之间的工作日前往市医保中心生育科处理申报手续。(相关手续应在临产后一年内处理)
四、生育稳妥报销金额
女员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生育稳妥基金付出。超出规则的医疗服务费和药费(含自费药品和养分药品的药费)由员工个人担负。女员工生育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由生育稳妥基金付出;其他疾病的医疗费,依照医疗稳妥待遇的规则处理。女员工产假日满后,因病需求歇息医治的,依照有关病假待遇和医疗稳妥待遇规则处理。
1、生育稳妥适用对象是具有本市乡镇户籍并参与本市乡镇社会稳妥的从业或许赋闲生育妇女。
2、缴费基数:以用人单位交纳乡镇养老稳妥费缴费基数,为本单位交纳乡镇生育稳妥费基数。
3、缴费规则:用人单位每月按缴费基数0.8%的份额交纳乡镇生育稳妥费。个人不交纳乡镇生育稳妥费。
4、生育日子补助期限: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出产的,享用3个月。妊娠布满7个月早产的,享用3个月。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的,享用1个半月。妊娠3个月以下流产或许患子宫外孕的,享用1个月。
5、生育日子补助规范(生育妇女交纳社会稳妥费累计满一年的):
(1)从业妇女:按自己出产或流产当月的乡镇养老稳妥费缴费基数乘以自己按规则享用的生育日子补助期限计发。
(2)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最高不超越本市上年度员工月平均薪酬。
(3)在收取赋闲稳妥金期限内的赋闲妇女:按经赋闲稳妥组织核准的自己出产或流产当月的赋闲稳妥金规范乘以自己按规则享用的生育日子补助期限计发。例如:25岁职业女人,月收入2500元,按正常状况生育,可享用3个月每月2500元左右的月生育日子补助,外加生育医疗费补助2500元,合计约10000元。
(4)生育医疗费补助规范: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出产的或不满7个月早产的,享用2500元。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天然流产的,享用400元。妊娠3个月以下天然流产的或许患子宫外孕的,享用200元。假如没有交纳生育稳妥就不能享用以上待遇,假如有生育稳妥,要在当地的社保中心收取。
从上文叙说的内容中咱们能够知道关于生育稳妥报销流程及金额需求咱们留意的是生育稳妥报销的条件是契合国家计划生育方针生育的,才能够进行报销,并且,咱们需求供给医院病历原件和复印件、医院确诊证明等相关的证明资料,才能到相关的部分进行处理报销手续。假如您有更多相关问题想要了解,咱们欢迎您到听讼网进行在线咨询。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