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琴诉魏锡林 《今晚报》侵害已故女儿名誉权案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10-30 23:54
[案情摘要]原告陈秀琴系天津市解放前已故曲艺演员吉文贞(艺名“荷花女”)之母。吉文贞自幼随父学艺,15岁起在天津登台,有必定名望。1944年19岁时病故。被告魏锡林从1985年开端创造以吉文贞为原型、体现旧社会演员磨难日子的小说。在创造期间魏锡林曾先后三次采访原告陈秀琴,并给吉文贞的弟弟写信了解吉文贞的生平及从艺状况,索要了吉文贞的相片,但未将写小说之事通知原告及其家人。被告魏锡林写完小说《荷花女》后,投稿于天津《今晚报》,该报于1987年4月至6月在其副刊上连载,每日刊登l篇,合计登载56篇,约11万字。小说在《今晚报》刊登不久,原告陈秀琴及其亲属即以小说内容及插图有损吉文贞声誉为由,先后两次到《今晚报》社要求中止刊登该小说,但均被报社以对读者担任为由予以回绝。经查,小说中的确虚拟有不利于原告陈秀琴及其已故女儿吉文贞的情节,且运用了吉文贞的实在名字并将原告称为陈氏。书中描绘了吉文贞从17岁到19岁的两年间,先后与三人爱情,并三次承受对方聘礼;其间一人已婚,吉文贞却愿作其妾。小说还描绘了古文贞先后到其时天津帮会头头、大恶霸袁某和刘某家唱堂会并被袁某和刘某凌辱。小说最终暗射吉文贞系患性病打错针致死。一起,小说还描绘了原告陈秀琴赞同女儿为别人作妾并收受别人聘礼。原告陈秀琴在小说《荷花女》宣布后,精力遭到影响,形成医疗费等实践丢失404.58元,原告后以声誉权遭到危害为由提申述讼。在审理中,被告魏锡林辩称:《荷花女》为小说体裁,作者有权虚拟。创造小说的意图,是经过对荷花女凄惨命运的描绘,使读者酷爱新社会,怨恨旧社会。小说并未危害荷花女的形象,而是美化抬高了她的形象,故不构成侵权。吉文贞自己已故,原告陈秀琴与本案无直接关系,无权申述。并反诉:因为原告申述形成被告声誉的危害及经济丢失,要求原告陈秀琴为其恢复声誉、赔偿丢失。被告《今晚报》社辩称:报社对小说不负有核实内容是否实在的职责。如该小说构成侵权,按“文责自负”准则,应由作者自己承当职责。吉文贞早已逝世,维护死人声誉权没有法令依据。[审理]此案由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审级:二审。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为:被告危害原告陈秀琴声誉权的行为建立。我国(民法通则)规则公民享有声誉权,公民的品格尊严受法令维护;公民逝世后,亦不能破例。不维护已逝世公民的声誉权,就不能对公民生前的声誉进行有用的维护。小说虽答应虚拟,但运用公民实在名字为小说人物,不管其品格尊严,随意进行虚拟,则是法令和品德所不答应的。该小说虚拟原告母女有关品德品质、社会风格等情节,贬低了死者吉文贞的品格,危害了吉文贞的声誉,也必定不同程度地危害其在世亲属的声誉。一起,小说对原告陈秀琴的描绘,也使其声誉遭到危害,并导致其在经济上遭到必定丢失。被告《今晚报》社在原告陈秀琴要求其停载的状况下仍持续连载,使吉文贞及原告陈秀琴的声誉在更大范围内遭到危害。《今晚报》社的行为已危害了吉文贞及原告陈秀琴的声誉权。亦应承当民事职责。原告陈秀琴系已故吉文贞之母,在其女儿及自己的声誉权遭到危害的状况下,有权提申述讼,恳求维护。两被告提出不该维护死者声誉及原告无诉权的建议,显着缺少依据,本院不予支撑。小说连载中的插图、题图无显着侵权状况,对原告建议插图侵权,本院不予支撑。被告魏锡林反诉原告危害其声誉没有依据,本院予以驳回。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89年6月21日作出如下判定:1.被告魏锡林、《今晚报》社分别在《今晚报》上接连三天刊登抱歉声明,为吉文贞、原告陈秀琴恢复声誉、消除影响,其抱歉声明的内容及版面由法院审定。如回绝执行,法院即在其他报刊上刊登为吉文贞、原告陈秀琴恢复声誉、消除影响的布告,其费用由回绝执行的人员担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