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的概念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10-04 02:32依据刑法第24条的规则,在违法过程中,主动抛弃违法或许主动有效地避免违法成果发作的,是违法间断。违法间断存在两种状况:一是在违法准备阶段或许在施行行为还没有施行终了的状况下,主动抛弃违法;二是在施行行为施行终了的状况下,主动有效地避免违法成果的发作。
作为成心违法形状的违法间断,是指行为人现已开端施行违法而又间断了违法的形状。违法间断形状与间断行为自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间断行为就不或许有违法间断形状,间断行为是违法间断形状的决定性原因。违法间断形状与间断行为自身又具有差异:间断行为自身不是违法,而是刑法所鼓舞的行为;违法间断形状则是违法的状况,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间断行为之前的行为归于违法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依据,间断行为自身归于刑法所鼓舞的行为,是应当革除或许减轻处分的依据。特征如下:
(一)间断的时间性
间断有必要发作在“违法过程中”,即在违法行为开端施行之后、违法呈现结局之前均可间断。“在违法过程中”首要标明,违法间断既能够发作在违法准备阶段,也能够发作在违法施行阶段,这是违法间断与违法准备、违法未遂的重要差异。“在违法过程中”也标明,间断前的行为处于违法过程中,现已归于违法行为,故发作犯意后没有施行任何违法行为便抛弃犯意的,不建立违法间断。“在违法过程中”还标明,违法还没有构成结局,既不是现已未遂,也不是现已构成了违法准备形状,更不是现已既遂。因而,违法既遂后主动恢复原状的,不建立违法间断。相同,违法未遂后也不或许呈现违法间断。例如,甲在杀乙的过程中,因为差人到来而逃走,即便甲今后打消了持续杀乙的想法,但因为其成心杀人现已未遂,故不建立成心杀人间断。
(二)间断的主动性
建立违法间断,要求行为人“主动”抛弃违法或许“主动”有效地避免违法成果发作。这是违法间断与违法准备、违法未遂在片面上的区别标志。间断的主动性,是指行为人知道到客观上或许持续施行违法或许或许既遂,但自愿抛弃本来的违法意图。首要,行为人知道到客观上或许持续施行违法或许或许既遂。这标明,行为人面临两种或许性:或许持续施行违法,使违法既遂;或许不持续违法、不使违法既遂。在存在挑选地步的状况下,行为人不持续施行违法、不使违法既遂,就标明行为人间断违法具有主动性。其次,行为人自愿抛弃本来的违法意图,不再期望违法成果发作,而是期望违法成果不发作。区别间断与未遂能够采纳这样的公式:“能达意图而不欲”时是间断,“欲达意图而不能”时是未遂。关于其间的“能”与“不能”,应以行为人的知道为规范进行判别,即只需行为人以为或许既遂而不肯到达既遂的,即便客观上不或许既遂,也是间断。例如,甲为了杀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进毒药,见乙神态苦楚而反悔,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即便甲投进的毒药没有到达致死量,不送往医院也不会逝世,甲也建立违法间断。反之,只需行为人以为不或许既遂而抛弃的,即便客观上或许既遂,也是未遂。例如,丙在施行掠夺行为时听到警车声便逃走的,建立掠夺未遂;即便并非警车而是救护车,丙也不是违法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