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企业经常出现的代扣代缴个人税款及账务处理有哪几种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2-17 03:41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交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办理进程中所发作的社会关系的法令规范的总称。其处理有哪些呢?下面听讼网小编来为你回答,期望对你有所协助。
代扣个人所得税的核算,在新管帐准则下改变了相关的管帐科目,由曾经的“敷衍薪酬”改变为“敷衍员工薪酬”、“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改变为“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新税法对个人所得税的薪酬薪水所得减除费用规范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调整为2000元(国税发[2008]20号),个人所得税实施源泉操控,即由付出人实施代扣代缴的责任,依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则,扣缴责任人向个人付出下列所得,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薪酬薪水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揽运营承租运营所得、劳务酬劳所得、稿费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盈利所得、产业租借所得、产业转让所得、偶尔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认交税的其他所得等。下面介绍企业经常出现的几种代扣代缴个人税款及账务处理。
一、薪酬薪水所得的代扣个人所得税
薪酬薪水所得核算个人所得税时选用5%~45%的九级超量累进税率,企业为员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有两种状况:
(一)税款个人担负,企业作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责任人,应按规则扣缴该员工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个人所得税时,借记:“敷衍员工薪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
【例1】某企业员工王某,2008年6月份月薪酬是2500元,奖金1200元,则该雇员6月份应交纳个人所得税核算如下:应交税所得额=2500 1200-2000=1700(元),因应交税所得额在500~2000,适用10%的税率、速算扣除数为25,应交税额=1700×10%-25=145(元)。
企业应做管帐分录如下:
①付出薪酬时,核算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额
借:敷衍员工薪酬 145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145
②交纳个人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145
贷:银行存款 145
(二)税款由企业担负,一是依照合同或许协议规则,交税责任人应纳的个人所得税悉数或部分由企业担负。这种状况通常是企业的自愿行为。二是因企业未实施扣缴责任,个人所得税由企业补缴。这种状况是税法对未实施扣缴责任的一种“处分”。企业除了补缴税款外,还需按规则交纳必定数量的滞纳金和罚款。
因为个人所得税是对获得应税收入的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其税款本应由个人担负。企业代交税人担负的税款归于与企业运营活动无关的开销,应记入‘赢利分配“或”运营外开销“科目。与之相适应,企业代负的个人所得税也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在年终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全额调增应纳所得税。
二、承揽承租所得的代扣个人所得税
承揽运营、承租运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量累进税率,是以每一交税年度扣除必要费用进行核算的,因为平常的薪酬现已发放,年终汇算清缴时,可从其应分得的赢利中,将应缴的个人所得税同时代扣。承揽运营、承租运营所得应纳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核算,同薪酬、薪水所得代扣代缴所得税的核算相同。应先将交税人获得的不含税收入核算为应交税所得,然后再核算其应交税额,应当在获得每次收入的7日内预缴税款,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付出给个人承揽、承租收入的单位为扣缴责任人,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扣缴责任人应作如下管帐处理。
①付出承揽所得并代扣个人所得税时:
借:敷衍赢利(其他敷衍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②代缴税金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现金)
三、劳务酬劳等所得的代扣个人所得税
付出劳务酬劳、稿费、特许权使用费、产业租借,产业转让及利息、股息、盈利等税法规则所得的企业、事业单位,应按税法规则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选用份额税率。其间对劳务酬劳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超越20000元),规则在适用20%税率基础上,实施加成征收,超越20000~50000的部分适用30%,超越50000元的部分适用40%。
【例2】某新办公司因事务需求,延聘规划师张某对该公司进行装修规划,一次性付出劳务酬劳费用110000元,则该规划师张某应交纳个人所得税核算如下:应交税所得额=110000×(1-20%)=88000(元),应交税额=20000×20% (50000-20000)×30% (88000-50000)×40% =4000 9000 15200=28200(元)
该公司应做管帐分录如下:
① 付出薪酬,核算出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税款时
借:在建工程—装修工程(待摊费用)110000
贷:银行存款81800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28200
②交纳个人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28200
贷:银行存款 28200
以上就是小编为我们收拾的相关常识,信任我们经过以上常识都现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假如您还遇到什么较为杂乱的法令问题,欢迎登陆听讼网进行律师在线咨询。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