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过年压岁钱有哪些相关的法律问题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9-30 08:00
大都孩子的压岁钱终究以一句“我先给你存着”的理由“上缴”给了爸爸妈妈。孩子的压岁钱究竟归谁,涉及到若干法令问题。
问题一:压岁钱归谁?
【事例】新年期间,贝贝妈宣布去了5000多元的“红包”,但10岁的女儿贝贝也有不少进账,收到了近6000元。贝贝妈发动贝贝上交,但贝贝只赞同交出一半,另一半由她分配办理。贝贝妈以为,近6000元现金并非小数目,孩子自制力不强,管这么多钱会出事的,所以坚持要贝贝悉数上交。贝贝很不信服地顶嘴说:“压岁钱是给我的,你没有权力收走。”
【说法】大人给孩子的压岁钱,归于民法上面的“赠与”。压岁钱是赠与合同联系,“红包”一经孩子承受,赠与合同就建立。有的爸爸妈妈以为,亲朋好友给孩子的压岁钱毕竟是名义上的,孩子不过是充当了大人之间情面来往的桥梁罢了,家长的片面上以为,孩子的压岁钱是大人的情面来往,法令则点评为是对小孩赠与的民事行为。
民法以为,人对钱的占有即一切,红包给了孩子所以钱就归于孩子,家长无权没收。
考虑到孩子没有成年,很难分配这样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很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气,因而较多的家长替孩子保管这些压岁钱,这也是有法令依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定见》第10条规则:办理和维护被监护人的产业是监护人的职责之一。
已然是保管,爸爸妈妈就不能随意动用。《民法通则》规则:监护人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产业。假如是朴实为了孩子的利益,比方给孩子购买商业保险、让孩子参与学习训练,是能够动用孩子压岁钱的。
问题二:孩子私自用压岁钱买糖能够吗?
【事例】新年的时分,5岁的妞妞收到了许多压岁钱。妈妈为了让妞妞知道钱币,将压岁钱中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面值的纸币各留了1张,放在妞妞的抽屉里,其他的压岁钱都为妞妞存了起来。妞妞将100元的纸币从抽屉里拿出来买了进口的巧克力。妈妈要她把巧克力退了,而售货员说:“食物售出概不退换。”那么,妞妞单独用压岁钱买的巧克力,商铺是否应该给退呢?
【说法】5岁的孩子用压岁钱单独购买的巧克力能否退掉,要害要看该买卖合同是否有用,即看无民事行为才能人缔结合同的有用性。
合同的有用性首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合同当事人应有相应的缔约才能;二是内容合法;三是意思表明要实在;四是合同方式应契合法令的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才能的要件,在法理上又被称为“有行为才能准则”或“主体合格准则”,我国《合同法》第九条规则:当事人缔结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力才能和民事行为才能。
我国《民法通则》依据年纪规范和精力规范首要将行为人分为三种类型:无民事行为才能人、约束行为才能人及彻底民事行为才能人。无民事行为才能人是指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及精力病人;约束行为才能人首要是指十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及精力部分妨碍的人。
我国《民法通则》规则:无民事行为才能人缔结的合同一概无效。因而,5 岁的孩子单独用压岁钱购买巧克力的行为,彻底归于无民事行为才能人的无效行为,商场理应给予退货。
10岁的孩子归于约束民事行为才能人。其签定的合同,需求其监护人认可,假如监护人不予认可,商场也应该予以退货。
问题三:离婚时孩子的压岁钱咋办?
【事例】宝爸和宝妈是一对“70后”夫妻,宝儿10岁。宝爸宝妈为了过个好年,两人约好,新年暂时和爸爸妈妈好好聚会,大年一过就离婚。宝儿在初一取得1万多元的压岁钱。其间,爷爷奶奶就给了5000元。
从儿子出世以来,小夫妻就很有心肠将儿子的压岁钱以他自己的名义存入银行,已累计有5.8万元。
宝爸以为,每年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都是大头,离婚后孩子随宝妈日子,若压岁钱不分而悉数给孩子,则相当于给了宝妈,对自己不公平。宝妈则以为,宝爸已然现已赞同由自己抚育宝儿,归于宝儿的压岁钱就应由自己保管,而不该作为一起夫妻产业切割。
【说法】给孩子压岁钱应视为老一辈的一种赠与,压岁钱归于孩子受赠所得的产业。无论是爸爸妈妈所给仍是亲戚朋友所赠,在钱款交给孩子之时一切权就发生了搬运,就归于孩子的个人产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定见》第6条规则:“无民事行为才能人、约束民事行为才能人承受奖赏、赠与、酬劳,别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才能、约束民事行为才能为由,建议以上行为无效。”因而,孩子对自己获赠的压岁钱有一切权,爸爸妈妈无权将此作为夫妻一起产业予以切割。
当然,在孩子具有彻底民事行为才能之前,爸爸妈妈能够代为保管上述金钱。但应该留意的是,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作为监护人的爸爸妈妈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产业。不然,监护人应当承当职责;给被监护人形成产业损失的,还应赔偿损失。一起,若夫妻两边现已离婚的,未直接抚育孩子的一方还能够据此要求法院改变抚育权。
提示:办理压岁钱要有法令思想
办理孩子的压岁钱是家庭的私事,但处理这件小事也要有“法治思想”,也要符合法理顺乎道理。
压岁钱归于孩子的产业权益。家长等监护人只要维护孩子压岁钱等产业权益的责任,而没有占有分配压岁钱的权力,家长使用“逼迫”或“诈骗”手法直接或变相占有孩子压岁钱的做法是过错的。
应该知道孩子们关于压岁钱的处置鸿沟。许多孩子还归于10周岁以下的无民事行为才能人或许10周岁以上的约束民事行为才能人,尽管未成年人对压岁钱有一切权,但却不能随意处置压岁钱,不能想怎样花就怎样花。未成年人只能在自己的行为才能领域适度消费压岁钱,假如消费行为超出行为才能领域,则必须经法定监护人署理或许经法定监护人赞同。
期望每个家庭在处理压岁钱问题时都能多些法治理性,少些片面随意。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