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的免、抵、退税会计处理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7-12 09:01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动出口货品实施免抵退税方法的告诉》(财税[2002]7号)规则:自2002年1月1日起,出产企业自营或托付外贸企业署理出口自产货品,除还有规则外,增值税一概实施免、抵、退税管理方法。
告诉所述出产企业,是指独立核算,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定为一般增值税交税人,而且具有实践出产能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值税小规模交税人出口自产货品持续实施免征增值税方法。出产企业出口自产的归于应征消费税的产品,实施免征消费税方法。
实施免、抵、退税管理方法的“免”税,是指对出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品,免征本企业出产出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出产企业出口自产货品所耗用的原资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交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品的应交税额:“退”税是指出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品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交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1、详细核算方法与核算公式
(1)当期应交税额的核算:
当期应交税额=当期内销货品的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一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一上期留抵税额
其间: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品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品纳税率一出口货品退税率)一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
出口货品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核算的离岸价为准。出口发票不能照实反映实践离岸价的,企业有必要按照实践离岸价向主管国税机关申报,一起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则予以核定。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资料价格×(出口货品纳税率-出口货品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资料包含从国内购进免税原资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间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品到岸价 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假如当期没有免税购进原资料价格,前述公式中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以及后边公式中的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就不用核算。
(2)免抵退税额的核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品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品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资料价格×出口货品退税率
(3)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核算:
①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②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依据当期《增值税交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认。
2.企业免、抵、退税核算实例及相应账务处理
【例】某自营出口的出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交税人,出口货品的纳税税率为17%,退税税率为13%.2005年4月的有关运营事务为:购进原资料一批,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外购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34万元经过认证。上月末留抵税款3万元,本月内销货品不含税出售额100万元,收款117万元存入银行,本月出口货品的出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试核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1)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l3%)=8(万元)
(2)当期应交税额=100×17%一(34—8)一3=17-26-3=-12(万元)
(3)出口货品“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
(4)按规则,如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2(万元)
(5)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一当期应退税额=26—12=14(万元)
企业应交的增值税,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借方发作额,反映企业购进货品或承受应税劳务付出的进项税额、实践已交纳的增值税等;贷方发作额,反映出售货品或供给应税劳务应交纳的增值税额、出口货品退税、转出已付出或应分管的增值税等;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没有抵扣的增值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别离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未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交税额”等专栏。
相关账处理如下:
1) 进贷:
借:原资料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
贷:应付账款                234
2) 内销:
借:银行存款                117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运营收入                100
3) 外销:
借:应收账款                200
贷:运营收入                200
4)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借:运营本钱                 8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
5)收到退税机关批阅的上月《出产企业出口货品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后:
借:其他应收款                     1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交税额 14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6
【例】某自营出口的出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交税人,出口货品的纳税税率为17%,退税税率为13%。2005年6月有关运营事务为:购原资料一批,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400万元,外购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68万元经过认证。上期末留抵税款5万元。本月内销货品不含税出售额100万元,收款ll7万元存入银行。本月出口货品的出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试核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1)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l3%)=8(万元)
(2)当期应交税额=100×l7%一(68—8)一5=17—60—5=-48(万元)
(3)出口货品“免、抵、退”税额=200×l3%=26(万元)
(4)按规则,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
(5)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6-26=0(万元)
相关账处理如下:
1) 进贷:
借:原资料                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
贷:应付账款                468
2) 内销:
借:银行存款                117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运营收入                100
3) 外销:
借:应收账款                200
贷:运营收入                200
4)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借:运营本钱                 8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
5)收到退税机关批阅的上月《出产企业出口货品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后:
借:其他应收款                26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6
【例】某自营出口出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交税人,出口货品的纳税税率为17%,退税税率为13%.2005年8月有关运营事务为:购原资料一批,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外购货品准予抵扣进项税额34万元经过认证。当月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100万元。上期末留抵税款6万元。本月内销货品不含税出售额100万元。收款117万元存入银行。本月出口货品出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试核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出口货品纳税税率-出口货品退税税率)=100×(17%-13%)=4(万元)
(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品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品纳税税率-出口货品退税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200×(17%-13%)-4=8-4=4(万元)
(3)当期应交税额=100×17%-(34-4)-6=17-30-6=-19(万元)
(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资料×资料出口货品退税税率=100×13%=13(万元)
(5)出口货品“免、抵、退”税额=200×13%-13=13(万元)
(6)按规则,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13(万元)
(7)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一当期应退税额=13—13=0(万元)
(8)8月期末留抵结转下期持续抵扣税额为6万元(19-13)。
相关账处理如下:
1) 进贷:
借:原资料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
贷:应付账款                234
借:原资料                 100
贷:应付账款                100
2) 内销:
借:银行存款                117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运营收入                100
3) 外销:
借:应收账款                200
贷:运营收入                200
4)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借:运营本钱                 4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
5)收到退税机关批阅的上月《出产企业出口货品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后:
借:其他应收款                13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3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