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办独身子女证需要出生证吗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3-24 02:46

曾经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分就约束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不能超生,所以国家鼓舞我们处理独生子女证,而且还会有必定的奖赏,可是需求爸爸妈妈去处理独生子女证,这样才干证明是独生子女。那么办单身子女证需求出世证吗?下面就让听讼网小编为我们具体的解说吧。
办单身子女证需求哪些证件
一、夫妻成婚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二、夫妻两边身份证、
户口薄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孩子户口本复印件;
三、独生子女出世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一份(2007年12月31日今后出世的);
四、夫妻两边一寸近照各两张;
五、村(居)出具婚育证明,如夫妻户籍不一致的,需别离出具婚育证明。若离婚的需离婚证离婚协议(法院判决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若丧偶的需派出所出具的逝世证明或火化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若捡(抱)养子女需收养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若非婚生育需征收社会抚育费发票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处理独生子女证的八条规则
1、夫妻生育一个孩子后不再生育,而且其子女在十六周岁以内的;
2、夫妻按有关规则收养一个孩子后不再生育,而且其子女在十六周岁以内的;
3、夫妻原有两个计划内生育的孩子,其间一个意外逝世,另一个不满十六周岁的;
4、夫妻丧偶后只要一个不满十六周岁孩子的;
5、夫妻离婚前生育过一个孩子,离婚时孩子判由自己抚育,而且该孩子不满十六周岁的;
6、再婚夫妻一方生育过一个孩子,另一方未生育过孩子,现家庭只要这一个不满十六周岁孩子的;
7、再婚夫妻再婚前两边各生育过一个孩子,其间一个由对方抚育,现家庭只要一个不满十六周岁孩子的;
8、通过赞同能够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抛弃生育,且现家庭孩子年龄在十六周岁以内的。
独生子女证补办流程
到发证单位收取表格,爸爸妈妈两边单位、居委会写出介绍信、表格盖章。带上身份证、户口复印件、成婚证、爸爸妈妈双人相片到发证单位补办。
1、补办请求人出示原《收取独生子女证请求表》原件及复印件,无原件者,复印件上应有出证单位领导签字、盖章。写明:法律效力同原件。
2、个人请求,阐明丢掉原因。
3、夫妻两边单位出示的现在婚育状况(注明是否存在再婚、超生)。因故脱离单位的,由自己现单位或村(社区)委会出示证明,并注明何时由原单位转入现单位,社区出示的证明需附自己下岗证明或赋闲证明复印件一份。
4、成婚证及家庭成员(一家三口)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5、再婚家庭应当附离婚协议书或法院民事调解书、判决书、丧偶家庭应附逝世证明。
处理收取《独生子女证》的程序
夫妻两边及其子女都为本市乡村常住户口或许乡镇常住户口的领证程序:
(1)由女方到所在单位(无单位的到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收取《独生子女证请求批阅表》。
(2)经两边单位(无单位的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初审赞同后,送女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阅(需带着户口簿、成婚证原件)。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在十五天内审阅结束,报所在地的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批阅(附户口簿复印件)。
(3)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在接到《独生子女证请求批阅表》次日起三十天内批阅结束。对契合条件的,发《独生子女证》。
丧偶或离婚目标的领证程序
(1)由契合条件的一方到所在单位(无单位的到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收取《独生子女证请求批阅表》。
(2)经所在单位(无单位的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初审赞同后,送契合条件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阅(需带着户口簿、成婚证、离婚证明原件)。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在十五天内审阅结束,报所在地的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批阅(附户口簿、离婚证明复印件)。
(3)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接到《独生子女证请求批阅表》次日起三十天内批阅结束。对契合条件的,发给《独生子女证》。
其他状况的领证程序
(1)夫妻两边的常住户口在本市,而子女常住户口在外地的,经子女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许街道办事处出具证明后,依照“夫妻两边及其子女都为本市乡村常住户口或许乡镇常住户口的领证程序”处理。
(2)夫妻一方为本市乡村常住户口,另一方为本市乡镇常住户口。
不能够领独生子女证的状况
(1)照料生育第二个孩子的;
(2)子女留在本市,爸爸妈妈两边在国外期间的;
(3)未婚生育后不再成婚的;
(4)单身(包含离婚者)收养孩子的;
(5)孩子均已逝世的;
(6)再婚夫妻一方原已生育过两个孩子,离婚时各抚育一个,又与初婚或从未生育过孩子的一方成婚,现家庭只要一个孩子的(〈细则〉施行前[1990年10月11日]现已领证的,可换证并持续享用)。
以上便是小编为我们解说的关于办单身子女证是否需求出世证的相关问题。处理独生子女证是需求必定的材料的,只要预备好了相关的材料才干准时的处理独生子女证,可是处理独生子女证也不是强制要求。希望能帮到我们,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请上听讼网进行专业的咨询。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