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购买复式楼 开发商擅改合同遭违约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9-04-15 02:54
案情:
李女士去年初购买了一套复式楼,共三层,为第22层、第23层(闷顶层)和第24层(天台),一共270多平米。李女士介绍,购房合同中有一条款写明,只要第22层130多平方米有产权证,别的两层无产权,但购买者有占有、运用、办理权。冲着合同上‘占有、运用、办理’这几个字,李女士花200多万元买下房子。交房后,她对房子进行装饰,可装饰到第23层时,却遭到其他业主的对立。对立的业主们以为,小区开盘时,小区图纸中显现楼层规划只到22层。按规则,闷顶层和天台是小区的共有部分,不能私自运用,所以他们对立李女士对其进行装饰。李女士之后从中国银行锦江支行借出借款典当挂号合同原件,发现两款购房合同有差异,与李女士持有的购房合同原件比照,“第22层单元房的上一层(闷顶层)和顶层(构架层及天台)无产权证,专归22层单元房买受人占有、运用、办理”这一条款,被贴上了一张白色纸条,纸条上盖有开发商的印章。李女士找到开发商,开发商表明因没有经过银行的批阅,才除掉条款的内容。但是最初为了购买这个复式楼,花了那么贵的放假,现在却化为乌有。该怎么办呢?
建设局:
该合同条款与房地产相关规则相违背
对此,建设局表明,楼层的闷顶层是起到隔热以及漂亮等效果,与天台都归于小区的公共运用空间,都没有产权证,不能独自装饰运用。开发商在合同条款中规则,闷顶层和天台归高楼购买者占有、运用、办理,与现有的房地产相关规则相违背。
业主以为开发商涉嫌合同诈骗。建设局表明,他们不是司法机关,无权确定。但他们已介入和谐此事,现在,开发商已赞同业主退房,但两边就退房的金额仍未达到一致意见。他们将极力持续和谐此事,假如最终和谐不成,两边也只能走司法程序,由司法机关作出判定。
律师说法:
闷顶层、天台是小区业主共有部分,对这两部分的运用权开发商无权分配,但开发商仍是向购买者作出许诺,其行为应该归于合同违约,需求承当相应的违约责任。
相关法律知识:
违约责任是违背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责任或履行合同责任不符合合同约好所应承当的民事责任。
合同诈骗是以缔结合同为手法,以不合法占有为意图,用虚拟现实或隐秘本相的诈骗办法骗得公私资产的行为。
合同诈骗的行为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取不合法利益,成心伪造虚伪状况,或曲解、掩盖真实状况,使相对人堕入过错认识,并因而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明,缔结、履行合同的行为。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成心奉告对方虚伪状况,或许成心、隐秘真实状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过错意思表明”。
李女士去年初购买了一套复式楼,共三层,为第22层、第23层(闷顶层)和第24层(天台),一共270多平米。李女士介绍,购房合同中有一条款写明,只要第22层130多平方米有产权证,别的两层无产权,但购买者有占有、运用、办理权。冲着合同上‘占有、运用、办理’这几个字,李女士花200多万元买下房子。交房后,她对房子进行装饰,可装饰到第23层时,却遭到其他业主的对立。对立的业主们以为,小区开盘时,小区图纸中显现楼层规划只到22层。按规则,闷顶层和天台是小区的共有部分,不能私自运用,所以他们对立李女士对其进行装饰。李女士之后从中国银行锦江支行借出借款典当挂号合同原件,发现两款购房合同有差异,与李女士持有的购房合同原件比照,“第22层单元房的上一层(闷顶层)和顶层(构架层及天台)无产权证,专归22层单元房买受人占有、运用、办理”这一条款,被贴上了一张白色纸条,纸条上盖有开发商的印章。李女士找到开发商,开发商表明因没有经过银行的批阅,才除掉条款的内容。但是最初为了购买这个复式楼,花了那么贵的放假,现在却化为乌有。该怎么办呢?
建设局:
该合同条款与房地产相关规则相违背
对此,建设局表明,楼层的闷顶层是起到隔热以及漂亮等效果,与天台都归于小区的公共运用空间,都没有产权证,不能独自装饰运用。开发商在合同条款中规则,闷顶层和天台归高楼购买者占有、运用、办理,与现有的房地产相关规则相违背。
业主以为开发商涉嫌合同诈骗。建设局表明,他们不是司法机关,无权确定。但他们已介入和谐此事,现在,开发商已赞同业主退房,但两边就退房的金额仍未达到一致意见。他们将极力持续和谐此事,假如最终和谐不成,两边也只能走司法程序,由司法机关作出判定。
律师说法:
闷顶层、天台是小区业主共有部分,对这两部分的运用权开发商无权分配,但开发商仍是向购买者作出许诺,其行为应该归于合同违约,需求承当相应的违约责任。
相关法律知识:
违约责任是违背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责任或履行合同责任不符合合同约好所应承当的民事责任。
合同诈骗是以缔结合同为手法,以不合法占有为意图,用虚拟现实或隐秘本相的诈骗办法骗得公私资产的行为。
合同诈骗的行为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取不合法利益,成心伪造虚伪状况,或曲解、掩盖真实状况,使相对人堕入过错认识,并因而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明,缔结、履行合同的行为。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成心奉告对方虚伪状况,或许成心、隐秘真实状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过错意思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