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2002-2012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解析——单项选择题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5-19 19:17
2002-2012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单项选择题解析。众所周知,司法考试历年真题是司法考试温习中的重要材料,一切备战司法考试的考生都需求重复研习历年司法考试真题,从中找到司法考试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解题办法。听讼网特意为备考司法考试的考生奉上2002-2012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单项选择题解析,作为我们预备司法考试的参考材料。
(2012年)
16.宋承唐律,仍实施唐制“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准则,但在离婚或改嫁方面也有变通。下列哪一选项不归于变通规矩?()
A.“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的,准妻改嫁或离婚
B.“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
C.夫亡,妻“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D.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
【答案】:D
【考点】宋朝的婚姻家庭准则
【解析】:本题查核宋朝的婚姻家庭准则。选项A、B、C说法正确正确。宋承唐律,仍实施唐制“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准则,但在离婚或改嫁方面也有变通。例如《宋刑统》规矩,“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的,准妻改嫁或离婚;可是“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假如夫亡,妻“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严厉保护宗族产业不得搬运的固有传统。
选项D说法不归于过错,。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其和“命继”均归于“户绝”景象下树立承继人的办法,是宋代的承继相关的法则准则,和婚姻方面没有联系,不归于变通规矩。
17.《折狱龟鉴》载一案例:张泳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云:“夫暴卒。”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泳。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办法?()
A.《春秋》决狱
B.“听讼”、“断狱”
C.“据状断之”
D.九卿会审
答案:【答案】C
【考点】刑讯的条件与依据
解析:【解析】本题查核刑讯的条件与依据。本题中,张泳在听到“惧而不哀”的哭声后发现了违法的头绪,并且从吏妻的“能事”下手,查明晰其杀戮前夫的违法现实。
选项A过错。《春秋》决狱是法则儒家化在司法范畴的反映,其特色是依据如家经典-《春秋》等作品中发起的精力准则审判案子,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
选项B过错。西周时期、民事案子称为“诉”,刑事案子称为“狱”,审理民事案子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子称为“断狱”。据此可知,“听讼”和“断狱”并非断案办法。
选项C正确。唐律规矩,关于依据确凿,人赃俱获,经拷讯仍拒不认罪的,也可“据状断之”,即依据依据科罪。本题正是依据确凿而科罪的例子。
选项D过错。九卿会审归于明代的会审准则,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九人会审回身皇帝交给的案子或已判定但罪犯仍翻供返工不服的案子。
18.关于我国古代法则前史位置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经》是我国前史上第一部比较体系的成文法典
B.《北魏律》在我国古代法则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效果
C.《宋刑统》是我国前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仅含刑事内容的法典
D.《大明会典》以《元典章》为根由,为《大清会典》所承继
答案:【答案】A
【考点】我国古代法则及其前史位置
解析:【解析】本题查核我国古代法则及其前史位置。
选项B过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在法典编制(将刑名和法例律合为名例律)、法则方法和法则内容(如“重罪十条”等)上均有严峻开展改动,在我国古代法则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效果,对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
选项C过错。《宋刑统》是我国前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在详细编纂上,其以传统刑律为主,一同将有关敕、令、格、式和朝廷禁令、州县常科等条文,都分类编附于后,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
选项D过错。《大明会典》底子模仿《唐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职掌和案例,后为《大清会典》所效法。
19.18至20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在宪法和法则中,别离对公民推举权作出规矩,其间影响深远的是一些国家在法则上树立了男女相等权利。剖析西办法则准则,下列哪一景象能够树立?()
A.1791年,法国某区域身无分文流浪汉以“特别公民”身份当选为国民议会代表
B.1932年,英国某区域一女店东参加了该区下院议员推举的投票
C.1936年,德国某些区域仍有少数共产党人当选为联邦议会议员
D.1975年,美国某区域一女职工要求依据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修正案取得男女相等权利
答案:【答案】B
【考点】英美法德有关“男女相等”权利的规矩
解析:【解析】本题查核英美法德有关“男女相等”权利的规矩。
选项A过错。1791宪法把公民分为“活跃公民”和“消沉公民(每年交纳直接税未能达三天薪酬以上)”。据此,流浪汉,因为身无分文,其不或许参加交税,故不能成为议会代表。其景象不树立。
选项B正确。两次国际大战后,英国的国际位置发作了很大改动,与此相适应,法则准则也发作了深入的改动,这其间就包含了卷推举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底子树立了遍及、隐秘、相等、公平的推举准则。故据此,选项B的景象是树立的。
选项C过错。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在同年2月通过“国会纵火案”解散了德国共产党。开端了法西斯独裁操控,并发布《制止安排新党法》等法则,吊销了一切非纳粹党派,树立了纳粹独裁政权。所以据此,此景象是不树立的。
选项D过错。1975年男女相等权利修正案取得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但因在规矩时间内未取得四分之三以上州通过成为废案。所以其景象不树立。
(2011年)
16.据史书载,以下均为秦朝刑事罪名。下列哪一选项最不具有秦朝法则文明的独裁特征?()(2011年卷一单选第16题)
A.“偶语诗书”
B.“以古非今”
C.“非所宜言”
D.“失刑”
【答案】D
【考点】秦代的罪名与法则
【解析】选项A、B、C过错。秦代以法家思维为治国辅导思维,实施严刑峻法,在损害皇权类违法中规矩了谋反;泄露机密;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诋毁、妖言;咒骂、妄言;非所宜言;投书;不可君令等。秦亡今后,在汉代呈现法则儒家化,偶语诗书,以古非今,非所宜言等罪名被吊销,因而,“偶语诗书”,“以古非今”,“非所宜言”都具有秦朝法则文明的独裁特征。
选项D正确。“凡因过错使判定量刑不妥的,构成失刑罪”。这是我国古代官吏职务违法的罪名,并非秦代特有,没有反映秦朝法则文明的独裁特征。
17.关于明代法则准则,下列哪一选项是过错的?()(2011年卷一单选第17题)
A.明朱元璋以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全国也”
B.明律树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赏罚准则
C.《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D.明会审准则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答案】C
【考点】明代法则准则
【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鉴于元末法制损坏的教育,朱元璋曾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全国也”。
选项B说法正确。明代关于贼盗及有关赋税等事,明律较唐律处刑为重。唐律一般依据情节轻重作出不同处理,牵连规模相对较狭;而明律则不分情节,一概处以重刑,且扩展牵连规模,此即“重其所重”准则。关于“仪式及习俗教化”等一般性违法,明律处分轻于唐律,此即“轻其所轻”的准则。对某些损害不大的“轻罪”从轻处分是为了杰出“重其所重”的准则。
选项C说法过错。《大明会典》底子拷贝《唐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把握与案例。这儿说模仿《元六典》过错。
选项D说法正确。明代的会审准则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18.清乾隆律学家、名幕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说:
①“谋杀者,蓄念于未杀之先;故杀者,起意于殴杀之时。”
②“谋杀则定计而行,死者猝不及防、势不能敌,或以金刃,或以毒药,或以他物,或驱赴水火,或伺于荫蔽场所,即时致死,并无争斗景象,方为谋杀。”
③“故杀乃因打斗、谋殴而起,或因忆及夙嫌,或因畏其报复,或虑其控官难制,或恶其无耻滋事,或恐其遗祸受害。在兄弟,或利其赀财肥己;在夫妻,或恨其妒悍不逊。暂时起意,故打重伤、多伤,伤多及致死场所而死者是也。”
据此,下列最或许被确定为谋杀者的是哪一选项?()(2011年卷一单选第18题)
A.张某将浦某拖倒在地,骑于身将其打伤。浦某胞弟见状,情急之下用木耙击中张某顶心,张某立时毙命
B.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后,洪某趁赵某单独上山之机,将其杀死
C.卢某欲拉林某入伙盗窃,林某不允并宣称将其送官。卢某恐其暴露欲杀之,当行将林某推倒在地,揢伤其咽喉并用腰带套其脖颈,林某窒息而死
D.雇主李朱氏叱骂刘某干活不勤,刘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将李朱氏砍倒。刘某逃跑之际,被李朱氏4岁的外孙韩某拉住衣服并大声呼救,刘某将其推倒在地并连砍数刀,致其立时毙命
【答案】B
【考点】“谋杀”与“故杀”
【解析】依据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说,谋杀是有预谋的成心杀人;故杀是没有预谋、忽然起意的成心杀人。
选项A过错。浦某胞弟见浦某被张某殴伤,为挽救浦某而上前进犯张某,过错构成其逝世,这儿并无事前预谋,故不树立谋杀。
选项B正确。“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归于事前有预谋的成心杀人,应确定为“谋杀”。
选项C过错。“卢某恐其暴露欲杀之”,归于暂时起意的成心杀人,应确定为“故杀”,不能树立“谋杀”。
选项D过错。刘某为逃匿而成心杀人,并无事前预谋,应确定为“故杀”。
【提示】六杀:
《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违法人片面目的差异了“六杀”,即所谓的“谓杀”、“故杀”、“斗杀”、“误杀”、“过错杀”、“戏杀”等。唐律的“谋杀”指预谋杀人:“故杀”指事前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因为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目标:“过错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错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故杀:明清都承继了唐律对故杀的界说,并进一步阐释,将谋杀与故杀相差异。
谋杀:明代承继了唐律的做法,将谋杀确定为二人以上的一起违法。到了清代,我国传统社会谋杀的概念现已定型。即谋杀是有预谋的成心杀人,而故杀是没有预谋、暂时起意的成心杀人。有无事前预谋是差异谋杀和故杀的底子标准。
19.关于中外法则准则的开展演化,下列哪一表述是过错的?()(2011年卷一单选第19题)
A.西周“七出”、“三不去”、“六礼”等婚姻法则的准则和准则,多为后世法则所承继和选用
B.汉代“秋冬行刑”的死刑履行准则,对唐、明、清的法则准则有着深远影响
C.清末规矩的法官和查看官考试委任准则、监狱及狱政办理的改进准则,是清末司法体系上的严峻改动
D.法国国民会议于1787年8月26日通过《独立宣言》,这一划年代的前史性文件第一次清晰而体系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底子准则
【答案】D
【考点】中外法则准则的开展演化
【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西周“七出”、“三不去”、“六礼”准则是宗法准则下夫权独裁的典型反映,西周婚姻立法的准则和准则多为后世法则所承继和选用,成为我国传统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项B说法正确。汉代树立的“秋冬行刑”的死刑履行准则,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矩“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准则亦溯源于此。
选项C说法正确。清末新政时期,参照西办法则准则,革新了法官和查看官考试委任准则、监狱及狱政办理的准则,这是清末司法体系上的严峻改动。
选项D说法过错。法国国民会议于1787年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第一次清晰而体系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底子准则。《独立宣言》是一份于1776年7月4日由托玛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开端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
(2010年)
13.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爸爸妈妈、妻匿夫、孙匿大爸爸妈妈,皆勿坐。其爸爸妈妈匿子、夫匿妻、大爸爸妈妈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我国封建法则准则和准则。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过错的?()(2010年卷一单选第13题)
A.近亲属之间彼此首谋躲藏一般违法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B.近亲属之间彼此首谋躲藏一切违法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亲亲得相首匿的原意在于爱崇道德亲情
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作的躲藏违法亲属的行为
「答案」B
「考点」亲亲得相首匿
「解析」本题查核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准则,是汉宣帝时期树立的,建议亲属间首谋躲藏违法能够不负刑事责任。
14.我王法制近代化阅历了弯曲的渐进进程,贯穿戴西办法则精力与我王法则传统的交汇与磕碰。关于我王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色,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0年卷一单选第14题)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结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以为民律修订依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格式
B.1911年《大新鲜刑律》作为我国第一部近代含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准则的一同,依然保留了部分不用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矩,国家司法审判实施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在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沛
「答案」B
「考点」清末首要修律内容
「解析」《大新鲜刑律》扔掉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方法,以罪名和赏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仅有内容。
15.关于我国古代赏罚准则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过错的?()(2010年卷一单选第15题)
A.八议准则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维根由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秋冬行刑准则自唐代始,其理论根由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时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则方法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广重典治国方针的思维根底,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答案」B
「考点」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则、司法准则、大诰、明刑弼教的立法思维
「解析」
选项A正确。魏明帝在拟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矩了八议准则。
选项B过错。汉代对死刑的履行,实施秋冬行刑准则。
选项C正确。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大诰之名来自儒家经典《尚书。大诰》,原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
选项D正确。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明刑弼教思维,彻底是借弼教之口实,为推广重典治国方针供给思维理论依据。
16.关于中外法则准则中的习惯法,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2010年卷一单选第16题)
A.我国西周时期的礼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效果的习惯法
B.英王法的源头是盎格鲁。撒克逊年代的习惯法
C.法国公元九世纪至十三世纪是以习惯法为主的时期
D.德国学者萨维尼以为法则是分阶段开展的,开端是自然法或学术法阶段,接下来便构成了习惯法阶段
「答案」D
「考点」中外法则准则中的习惯法
「解析」
德国学者萨维尼以为法则是分阶段开展的,开端习惯法阶段,接下来是自然法或学术法阶段,选项D颠倒了二者的次序。
(2009年)
13.杜甫有诗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对诗篇触及的典当准则,下列哪一选项能够树立?()
A.唐代的典当构成了清晰的债权债务联系
B.唐代的典当契约称为“质剂”
C.唐代的典当称为“活卖”
D.唐代法则规矩开典当行者构成“坐赃”
答案:A
解析:本题查核西周、唐宋时期的法制。
选项A正确。唐末开端用“典”或“典当”一词。宋承唐制,规矩了愈加详细的准则。
选项B过错。西周的生意契约成为“质剂”。
选项C过错。宋代典卖又称“活卖”。
选项D过错。《唐律》中的“坐赃”,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不合法收受资产的行为。
14.关于宋代法则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过错的?()
A.《宋刑统》为我国前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B.宋代法则沿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差异
C.宋仁宗朝敕、例位置进步,“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例”
D.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
答案:C
解析:本题查核宋代的法则。
选项A正确。《宋刑统》由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修订,成为前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宋建盛大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
选项B正确。宋代法则沿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差异。借指运用假贷,而贷则指消费假贷。其时把不付息的运用假贷称为负债,把付息的消费假贷称为出举。
选项C过错。宋神宗朝敕位置进步,“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敕已到足以破律、代律的境地。
选项D正确。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动五代以来赏罚苛刻的坏处。
15.1903年5月1日,在上海英租界发行的《苏报》刊载邹容的《革新军》自序和章炳麟的《客帝篇》,揭露倡议革新,排挤满人。5月14日,《苏报》又指出:《革新军》主旨专在驱除满族,克复我国。清廷谕令两江总督照会租界当局严加查处,于6月底拘捕章炳麟,不久,邹容主动投案。由谳员孙建臣、上海知县汪瑶庭、英国副领事三人组成的审判庭对邹容等人进行审理,终究判处章炳麟徒刑三年,邹容徒刑两年。对这一案子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这标明清廷实施揭露审判准则
B.这标明外国人在租界内对我国司法裁判权的直接干与
C.这标明外国人在租界内的领事裁判权遭到了约束
D.这标明清廷变法修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供认
答案:B
解析:本题查核领事裁判权。
选项A过错。与本题题干无关,是搅扰项。
选项B正确,选项D过错。领事裁判权表现的是外国侵略者在逼迫我国订立的不相等条约中所规矩的司法特权,是对我国司法裁判权的直接干与。
选项C过错。约束的是我国的司法审判权。
16.关于德王法则准则,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德国统一前普鲁士曾拟定过《制止安排新党法》
B.德国1877年《民事诉讼法》承认了司法独立准则
C.德国1900年《民法典》被誉为19世纪“德王法则科学之大成”
D.希特勒操控时期发布了以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为辅导的《加洛林纳法典》
答案:C
解析:本题查核德国的法则准则。
选项A过错。《制止安排新党法》是希特勒操控时期发布的。
选项B过错。德意志帝国树立后,于1877年1月27日发布《法院安排法》,承认了司法独立准则。
选项C正确。英王法学家梅特兰点评说:“从未有过如此丰厚的一流才智被投放到一次立法行为傍边。”
选项D过错。《加洛林纳法典》是封建年代后期呈现的一部以帝国名义发布的刑法典。
(2008年)
8.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两边签定生意契约,刻写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两边各执一半。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
A.傅别
B.质剂
C.券书
D.书券
答案:B
解析:西周的生意契约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书籍上,一分为二,两边各执一份。实际上“质”和“剂”是有差异的,“质”是生意奴隶、牛马所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生意武器、珍异之物所适用的较短的契券。“质”“剂”由官府制造,并由“质人”专门办理。所以本题B为正确选项。
9.关于我国古代社会几部法典的结构编制,下列哪一选项是过错的?
A.《法经》中相当于近代刑法典总则部分的“具法”被置于六篇中的终究一篇
B.《魏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革新,如将“具律”改为“刑名”,并将其置于律首
C.《晋律》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并将法典华章数定为二十篇
D.《永徽律疏》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分为十二篇三十卷
答案:C
解析:《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具法”是放在终究一篇,故A正确。《魏律》共18篇,《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B项正确。《晋律》,又称《泰始律》,共20篇620条。与魏律比较,在刑名律后添加“法例律”,而《北齐律》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故C过错。D项说法正确。
10.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我国前史上第一次发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义,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拟定法则
B.不规矩赏罚品种
C.不需求判例法
D.不发布成文法
答案:D
解析:所谓“刑辟”便是刑法、刑律,“不为刑辟”便是不发布成文刑法。所以本题应选D.
11.关于罗马法的法则分类,下列哪一类是以法则的适用规模为依据区分的?
A.公法和私法
B.人法、物法和诉讼法
C.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
D.市民法与长官法
答案:C
解析:罗马法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依据法则所调整的不同目标可区分为公法与私法。按照法则的表现方法可区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依据罗马法的适用规模可区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依据立法方法不同可区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按照权利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为内容可区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所以本题选C是正确的。
13.下列哪一个法则文件是我国近现代前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A.《严峻信条十九条》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答案:B
解析:清廷宪政编查馆于1908年8月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008年·四川)
8.关于《大新鲜刑律》,下列哪一选项是过错的?
A.《大新鲜刑律》是我国刑法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含义的法典
B.《大新鲜刑律》规矩赏罚分主刑、从刑
C.《大新鲜刑律》的内容彻底归于资本主义刑法性质的内容
D.《大新鲜刑律》于1911年发布,但没有实施
答案:C
解析:《大新鲜刑律》是清廷与1911年1月25日发布的我国前史上第一部近代含义上的专门刑法典,但依然保持着旧律保护独裁准则和封建道德的传统,可见《大新鲜刑律》并不是彻底归于资本主义刑法性质的内容。该刑律发布后并没有真实实施。《大新鲜刑律》扔掉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方法,以罪名和赏罚等专属赏罚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仅有内容。在编制上扔掉了旧律的结构,将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树立了新的赏罚准则,规矩赏罚分为主刑、从刑。选用了一些比如罪刑法定准则和缓刑准则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准则和赏罚准则。所以ABD三项是正确的,C项的说法是过错的。
9.南宋时,有钱人甲逝世,妻已亡,家中有继子乙及在室女丙。关于甲的遗产承继,依其时法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乙享有悉数产业承继权,丙没有承继权
B.丙享有悉数产业承继权,乙没有承继权
C.乙享有1/4产业的承继权,丙享有3/4产业的承继权
D.乙、丙都没有承继权,产业收为官府一切
答案:C
解析:本题调查的是南宋法则对绝户产业承继的规矩。依据南宋法则的规矩,关于无男人承继的家庭,树立承继人有两种方法:一是“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为“立继”;凡“夫妻俱亡”,立继从其长辈亲属,称为“命继”。继子与绝户之女均享有承继权,但只要在室女的,在室女享有3/4的产业承继权,继子享有1/4的产业承继权;只要出嫁女的,出嫁女享有1/3的产业承继权,继子享有1/3的产业承继权,别的1/3收为官府一切。所以在有继子和在室女的状况下,作为继子的乙有1/4的产业承继权,而作为在室女的丙有3/4的产业承继权。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0.关于罗马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在公元前450年曾经,成文法则是罗马法的一个首要根由
B.关于法定承继人的次序以及遗言承继的方法,罗马法的规矩不齐备
C.罗马法上的品格仅由自在权和市民权构成
D.谈论法学派在复兴罗马法的运动中起了创始效果,为人们运用罗马法奠定了根底
答案:D
解析:在公元前450年曾经,罗马国家法则的底子根由是习惯法,而不是成文法。到公元前451年,《十二表法》中的前“十表”才发布,那时才正式呈现了成文法,所以不能以为成文法是首要根由。因而,A项说法过错。
在罗马法中,承继分为遗言承继和法定承继,遗言承继因为法定承继。前期选用的是“归纳承继”的准则,后来逐步树立了“约束承继”的准则。关于法定承继人的次序及遗言承继的方法等问题,罗马法上均有比较齐备的规矩。因而,B项说法过错。
罗马法上的品格由自在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只要一同具有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则上享有彻底的权利能力。因而,C项说法过错。
14世纪,在意大利构成了谈论法学派,该学派的主旨是致力于罗马法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司法实践的结合,以改造落后的封建当地习惯法,使罗马法的研讨与适用有了新的开展。罗马法在意大利复兴今后,很快扩展到西欧各首要国家。这便是谈论法学派与罗马法研讨、适用的新开展。因而,D项说法正确。
11.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公民安娜以为,其州议会发布的关于制止黑人进入白人校园学习的法则违反宪法的“相等保护”条款。依据美王法则,安娜应该向下列哪一法院申述?
A.联邦最高法院
B.坐落亚特兰大的联邦区域法院
C.佐治亚州区域法院
D.联邦权利申述法院
答案:B
解析:美国有两套法院安排体系:联邦法院安排体系和州法院安排体系。联邦法院体系包含联邦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和联邦区域法院。联邦法院担任检查和判定立法和行政是否违宪。因为安娜以为佐治亚州发布的法则违反宪法,因而她应该到联邦法院申述,而针对州议会的法则的诉讼,要到联邦地办法院申述。所以本题应该选B项。
(2007年)
8.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商鞅吊销郡县制,实施分封制,掠夺了旧贵族对当地政权的独占权
B.商鞅“改法为律”,杰出了法则标准的道德根底
C.商鞅推广“连坐”准则,鼓舞臣民彼此揭发奸谋
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对立赦免罪犯,以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首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法为律”,扩展法则内容;二是运用法则手段推广“富国强兵”的办法;三是用法则手段掠夺旧贵族的特权;四是全面遵循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建议,包含三个方面:其一,着重“以法治国”。要求整体臣民特别是国家官吏学法、“明法”,大众学习者,“以吏为师”;其二,“轻罪重刑”。加很多刑起伏,对轻罪也施以重刑;其三,不赦不宥,对立赦免,建议凡有罪者皆应受罚;其四,鼓舞告奸。其五,实施连坐。A项,商鞅树立了郡县制,而在西汉时吊销了郡县制,实施分封制。B项,商鞅改法为律,扩展了法则的内容。着重法则标准的遍及性,具有“范全国纷歧而归于一”的功用。是在法则观念上的又进一步。着重法则标准的论理根底是西周的法制思维。C项,在商鞅在变法进程中“实施”了连坐准则而不是“推广”了连坐准则,要注意“实施”与“推广”的差异。
9.关于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笞刑、侮辱刑、放逐刑、经济刑、死刑
B.笞刑、徒刑、放逐刑、牵连刑、死刑
C.笞刑、杖打、徒刑、流刑、死刑
D.杖打、徒刑、流刑、肉刑、死刑
答案:C
解析:唐律中的五刑包含:笞刑、杖打、徒刑、流刑、死刑。因而正确答案是C.
10.关于我国古代婚姻家庭与承继法则准则,下列哪一选项是过错的?
A.西周时期“七出”、“三不去”的婚姻免除准则为宗法准则下夫权独裁的典型反映,可是“三不去”准则更着眼于保护妻子权益
B.西周的身份承继实施嫡长子承继制,而产业承继则实施诸子平分制
C.宋承唐律,但也有变通,如《宋刑统》规矩,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
D.宋代法则规矩遗产除由兄弟均格外,答应在室女享有部分的产业承继权
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的“三不去”规矩的是: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即不能离婚休弃。“三不去”是对妻子权利的保护。所以A项正确。西周时期,在宗法制下构成嫡长子承继制。这种承继首要是王、贵族政治身份的承继,土地、产业的承继是其次。在本题B项中,“产业的承继是诸子平分制”是过错的,西周时期的产业承继依然实施嫡长子承继制,只不过这是非有必要的。在离婚方面,宋依然实施唐制“七出”与“三不去”准则,可是也有少量变通。例如《宋刑统》规矩: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所以C项正确。宋代法则在承继联系上,有较大的灵敏性。除沿袭以往遗产兄弟均分制外,答应在室女享有部分承继产业权。所以D项正确。
11.关于清末“预备立宪”,下列哪一选项能够树立?
A.1908年发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树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准则
B.《十九信条》吊销了皇权至上,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利,扩展了国会与内阁总理的权利
C.清末树立的资政院是我国近代第一届国家议会
D.清末各省树立了谘议局作为当地督抚的咨询机关,权限包含谈论本省兴革事宜、预决算等
答案:D
解析:1908年发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其实质是给封建君主独裁准则披上“宪法”的外衣,以法则的方法承认君主的肯定权利。所以A项《钦定宪法大纲》树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准则是过错的,不能选;《十九信条》其内容,在方法上被逼缩小了皇帝的权利,相对扩展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利,但仍着重皇权至上。所以B项过错,不能选;清末的资政院其性质是承旨就事的御用组织,与近代社会的国家议会有底子性的不同。所以C项过错。清末的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树立的各省督抚操控的当地咨询机关。其权限包含谈论本省兴革事宜、决算预算、推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本省督抚的咨询等。所以D项是正确的。
12.关于古罗马法与近代欧洲大陆法则准则的联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生长起来的法学家阶级,为近代民法的构成发挥了重要的效果
B.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中的法人准则和民商分立准则发源于古代罗马法年代
C.近现代法则中的“法则面前人人相等”准则之规矩没有遭到罗马私法精力的影响
D.《德国民法典》选用了潘德克顿法学派按照《十二铜表法》分析的民法编制
答案:A
解析:在罗马法的开展中,法学家起过十分重要的效果,他们推动了罗马法和罗马法学的兴旺,通过罗马法的复兴,以研讨《王法大全》为突破口和中心,法学繁荣开展起来,构成了一个尘俗的法学家阶级,改动了教会僧侣把握法则知识的状况。这就为把罗马法运用于实践预备了条件,从而为正在生长中的资本主义联系供给了现成的法则方法。所以A正确。
13.关于英国陪审准则,下列哪一选项是过错的?
A.陪审准则是民主准则在英国司法中的详细表现
B.陪审团既能够就案子现实部分进行判定,又能够对法则的适用提出定见
C.陪审团的判定一般不能上诉,但当法官以为陪审团的判定存在严峻过错时,能够吊销该陪审团,重新安排陪审团审判
D.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因为对司法功率的日益注重,陪审准则的运用逐步遭到了约束
答案:B
解析:英国是现代陪审准则的发源地。这种准则在英国前史上被长时间作为一种民主的标志广泛运用。但随着社会的开展,审判节奏也要求功率化,逐步约束了陪审准则的运用。陪审团的责任是就案子现实部分进行判定,法官则在陪审团判定的根底上就法则问题进行判定。陪审团的判定一般不答应上诉,但当法官以为陪审团的判定存在严峻过错的时,能够加以吊销,重新安排陪审团审判。所以ACD是正确的,B项是过错的,应选。
(2006年)
15.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作了一同掠夺杀人案子,乙遂向官府揭发系甲所为。甲遭拘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赏罚?
A.死刑
B.迁刑
C.城旦舂
D.笞一百
答案:A
解析:秦律规矩,成心捏造现实与罪名诬告别人,即构成诬告罪。诬告者实施反坐准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分,反过来制裁诬告者。本题案例中甲被乙诬告而被定为死罪,依据秦代诬告反坐的赏罚适用准则,对乙应以甲被判处的赏罚加以制裁,即乙应当被判处死刑。故本题选A.
16.汉武帝时,有甲、乙二人争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匆忙以杖击乙,却误伤甲。有人以为丙“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引证《春秋》案例,建议“论心科罪”,以为丙“非律所谓殴父,不妥坐”。关于此案的下列哪种谈论是过错的?
A.“论心科罪”是儒家思维在刑事司法范畴的运用
B.以《春秋》经义决狱的建议是旨在树立一种司法准则
C.“论心科罪”仅为一家之言,前史上不曾被选用
D.“论心科罪”有或许导致官吏审判案子的随意性
答案:C
解析:汉代的《春秋》决狱是法则儒家化在司法范畴的表现。其特色是依据儒家的经典《春秋》等作品中发起的精力准则审判案子,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春秋》决狱实施“论心科罪”准则,其要旨是有必要依据案情现实,追查行为人的动机,如违法人片面动机契合“忠”、“孝”精力,即便其行为构成社会损害,也能够减免刑事处分。相反,违法人片面动机严峻违反儒家倡议的精力,即便没有构成严峻损害结果,也要确定违法给予严惩。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准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活跃的弥补。但假如仅以片面动机的善、恶判别有罪无罪或许罪过轻重,也会为司法官吏片面判别供给依据。综上可知,本题选C.
17.唐朝开元年间,侨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伤致死。依据唐律关于“化外人”违法适用法则的准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适用其时甲国的法则
B.适用其时乙国的法则
C.其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则任选其一
D.适用唐朝的法则
答案:D
解析:《唐律·明例律》规矩:“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则论。”即同国籍外国侨胞在我国违法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王法则处理,实施属人主义准则;不同国籍侨胞在我国违法的,按唐律处分,实施属地主义准则。故本题答案为D.
18.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甲“因戏而误杀旁人”,被判处绞监候。依据清代的会审准则,对某甲戏杀案的处理,适用下列哪一项程序?
A.上报中心列入朝审复核定案
B.上报中心列入秋审复核定案
C.移交京师列入热审复核定案
D.上报中心列入三司会审复核定案
答案:B
解析:清代会审准则包含秋审、朝审和热审。秋审是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准则,因在每年秋天(阴历八月)举办得名。秋审审理目标是全国上报的斩、绞监候案子。朝审是对刑部判定的重案及京师邻近的斩、绞监候案子进行的复审,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办。法则教育^网热审是对发作在京师的笞杖打案子进行重审的准则,于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举办而得名。三司会审是指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组成的中心三大司法机关(称为三司)对严峻疑难案子的一起会审。故本题答案为B.
19.下列关于德王法则准则构成与开展的哪一表述是过错的?
A.1532年发布的《加洛林纳法典》是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方面的法则,对德国封建法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B.“潘德克顿学派”的思维构成《德国民法典》的理论根底
C.希特勒当政期间的德王法坚持保护资产阶级议会制和联邦制
D.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法则着重“社会本位”
答案:C
解析:德国封建年代后期(1532年)呈现了一部以帝国名义发布的刑法典——《加洛林纳法典》。该法典首要包含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方面的内容,被大都邦国长时间引用,对德国封建法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故选项A是正确的。《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者终究采纳了“潘德克顿学派”的建议,按照罗马法《学说汇纂》分析的民法五编制编制拟定了民法典,相对19世纪其他大陆法系国家而言,结构愈加谨慎,逻辑愈加紧密,概念愈加精确。故选项B是正确的。希特勒当政期间,德国发布了一系列法西斯法则,废弃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联邦制,保护希特勒个人独裁和纳粹一党专政。故选项C是过错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在沿袭原有法则的一同,发布了很多的“社会化”法则,开端着重“社会本位”。故选项D的表述是正确的。综上,本题答案为C.
20.下列关于罗马私法的哪一表述是过错的?
A.罗马法有市民法和长官法之分,其间长官法的内容多为私法
B.在罗马,前期采纳“约束承继”的准则,后来逐步树立“归纳承继”的准则
C.在罗马私法上,自然人的品格由自在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
D.罗马法的婚姻包含“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两种
答案:B
解析:罗马法有市民法和长官法之分,市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则。长官法是古罗马的高档官吏或许长官(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市政官和总督等)在其职权规模内发布的谕令。这些谕令堆集而构成的法规,总称长官法或荣誉法。一般来说,大法官的谕令构成罗马私法的重要根由。故选项A正确。在承继方面,罗马法前期采纳“归纳承继”的准则,后来逐步树立了“约束承继”的准则。故选项B的表述不正确。在罗马私法上,自然人的品格由自在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只要一同具有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则上享有彻底的权利能力。上述三种身份权悉数或许部分损失,品格即发作改动,罗马法称之为“品格减等”。故选项C正确。在婚姻家庭法方面,罗马法上的婚姻包含“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两种。故选项D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
(2005年)
15.西汉末年,某地一男人盗窃别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通知了妻子。其妻隐秘未向官府揭发。案发后,该男人遭到惩办。按照汉代法则,其妻的行为应怎么处理?
A.彻底不负刑事责任
B.按包庇罪论处
C.与其老公同罪
D.按其老公之罪减一等处分
答案:A
解析:汉宣帝时,正式树立“亲亲得相首匿”准则。依据“亲亲得相首匿”准则,亲属之间能够彼此首谋躲藏违法行为,不予揭发和作证;亲属间首谋躲藏违法,能够不负刑事责任。据此,选项A正确。
16.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作一桩“杀妻案”。死者老公甲被当地州府拘捕,受尽拷掠,只得供认“杀妻现实”。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位置高于州县的当地行政区域)提刑司审阅时,甲推翻原口供,决然否定杀妻指控。提刑司对本案或许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契合其时“翻异别勘”准则的规矩?
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
B.指定本路统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
C.直接上报中心刑部审理
D.直接上报中心御史台审理
答案:B
解析:“翻异别勘”,是指监犯否定其口供,且“所翻情节,实碍重罪”时,案子则改由平级的另一法官或另一司法机关审理。本案原由州府审理,因而选项A正确。
17.汉代曾发作这样一件作业: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恳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情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则准则革新?
A.汉高祖规矩“上请”准则
B.汉文帝废弃肉刑
C.汉文帝树立“官当”准则
D.汉景帝规矩“八议”准则
答案:B
解析:选项B显着正确。别的,树立“官当”准则是北魏律和南朝陈律,选项C自身过错;八议拟定由曹魏律初次入律,选项D自身过错。
18.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国际近代法制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中心和根底。下列关于《法国民法典》的哪一项表述不正确?
A.该法典表现了“个人最大极限的自在,法则最小极限的干与”这一立法精力
B.该法典具有明显的革新性和年代性
C.该法典的影响后来传播到美洲、非洲和亚洲广阔区域
D.该法典初次全面规矩了法人准则
答案:D
解析:初次全面规矩了法人准则的是《德国民法典》。
(2004年)
15.下列哪一选项不归于我国西周婚姻准则中婚姻订立的准则?
A.一夫一妻制
B.同姓不婚
C.“爸爸妈妈之命,媒妁之言”
D.“七出”、“三不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为西周的婚姻准则。西周婚姻订立的三大准则是: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爸爸妈妈之命。本题的命制为考生设了一个圈套,即D项,D项虽是西周婚姻准则的内容之一,但却是婚姻的免除准则。因而,本题既是送分题,又是拦路虎。
16.下列有关清末变法修律和司法体系革新的表述哪一项是过错的?
A.清末修律在法典编纂方法上改动了传统的“诸法合体”方法,清晰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不同
B.清末修律使连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端溃散,一同也为我王法则的近代化奠定了开端根底
C.在司法机关革新方面,清末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查看和司法行政事务,实施审检分立
D.清末开端规矩了法官及查看官考试委任准则
答案:C
解析:A、B、D均正确表达了清末变法修律和司法体系革新的内容,C项错在清末在司法机关的革新方面,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施审检合署。
17.衡平法是判例法的一种方法。下列有关衡平法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衡平法是通过大法官法院的审判活动,以法官的“良知”和“正义”为根底开展起来的
B.英国15世纪正式构成了衡平法院,并逐步开展为一个独立于普通法的衡平法体系
C.衡平法程序简洁、灵敏,法官判案有很大的自在裁量权
D.衡平法对普通法来说是一种“补偿性”的准则,所以当二者的规矩发作冲突时,普通法优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为英美法根由。现代含义上的衡平法指的是英美法根由中独立于普通法的另一种方法的判例法,它通过大法官法院,即衡平法院的审判活动,以法官的“良知”和“正义”为根底开展起来。其程序简洁、灵敏,法官判案有很大的自在裁量权,因而,衡平法被称为“大法官的脚”,可大可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与普通法比较,它仅仅一种“补偿性”的准则,但当二者的规矩发作冲突时,衡平法优先。所以D项表述过错。
18.下列有关德王法和法王法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德国封建年代最著名的习惯法汇编是1220年的《加洛林纳法典》
B.在拿破仑操控时期,法国拟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但没有构成“六法”体系
C.魏玛共和国时期发布了很多的“社会化”法则,如《消除人民和国家苦楚法》、《德国改造法》等
D.因为德国民法具有“潘德克顿学派”的理论根底,相关于19世纪大陆法系其他国家而言,其结构愈加谨慎,概念愈加精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为大陆法系。A项,德国封建年代最著名的习惯法汇编是1220年的《萨克森法典》;B项,在拿破仑操控时期,法国拟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五部重要法典,再加上《宪法》,构成了法国“六法”体系。C项,1919年,战胜的德国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因为政体的改动和社会化思潮的影响,德国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在沿袭原有法则的一同,发布了很多的“社会化”法则,如调整社会经济的法则和保证劳工利益的法则,使德国成为经济立法和劳工立法的先导,而《铲除人民和国家苦楚法》、《德国改造法》标明的是法西斯专政时期德王法的蜕变。
(2003年)
6.《法经》在我王法则准则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精确的?
A.《法经》为李悝所拟定
B.《盗法》、《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表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响马”的思维
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今后封建法则所承继并不断开展
D.《法经》系我国前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答案:D
解析:《法经》是我国前史上第一部比较体系的封建成文法典。故D不精确。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发布成文经历的根底上拟定的。故A是精确的。《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其间《盗法》、《贼法》是关于赏罚损害国家安全、损害别人及侵略产业的法则规矩。李悝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响马”,所以将此两篇列为法典之首。故B精确。《法经》的编制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根底。故C精确。
7.我国清末修订法则馆于1911年8月完结《大清民律草案》。下列有关该草案的表述哪一项是过错的?
A.《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次序是:总则、债、物权、亲属、承继
B.日本法学家参加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作业
C.《大清民律草案》的底子思路表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力
D.《大清民律草案》经正式发布,但未及实施,清王朝即告溃散
答案:D
解析:《大清民律草案》共分总则、债、物权、亲属、承继等五编,故A正确。其间,总则、债、物权三编由松冈正义等人模仿德、日民法典的编制和内容草拟而成,吸收了很多的西方资产阶级民法的理论、准则和准则。故B正确。而亲属、承继两编则由修订法则馆会同保存的礼学馆起草,其准则、风格带有稠密的封建颜色,保留了许多封建法则的精力。修订民律的底子思路,依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格式。故C正确。在《大清民律草案》完结后仅2个多月,辛亥革新武昌起义迸发,清王朝的糜烂操控随即敏捷溃散。因而,这部民律草案并未正式发布与实施。故D过错,选D.
8.下列有关罗马法复兴运动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意大利的波伦亚是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B.14世纪的谈论法学派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起了创始性的效果
C.通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在中世纪后期构成了一个尘俗的法学家阶级
D.罗马法的复兴构成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维来历之一
答案:B
解析: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最早开端了对罗马法的研讨。故A正确。注释法学派在复兴罗马法的运动中,起了创始效果。故B过错,选B.通过罗马法复兴,法学繁荣开展起来,构成了一个尘俗的法学家阶级,改动了教会僧侣把握法则知识的状况,故C正确。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维根由正是罗马年代的自然法思维及自在人在私法联系上位置相等准则。故D正确。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