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解读最高法出台资不抵债司法解释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7-29 07:03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则(一)》,就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企业破产案子适用法律的有关问题作出相关规则。该司法解释共九条,已于上月底起实施。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担任人。
法院受理破产案数远少于工商撤消企业数
据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自2007年6月1日实施以来,在完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整社会产业结构、解救危困企业、确保债款公正有序受偿等方面发挥了活跃的效果。但在实践中,有的法院没有充沛认识到企业破产法在调整商场经济中的重要效果,加之现行体系、机制上的各方面原因,关于请求人提出的契合法律规则的受理破产案子条件的请求,以种种理由不予立案,影响了企业破产法的贯彻实施。从我国现在情况看,全国法院每年受理破产案子数量,比较于每年工商办理部门撤消、刊出的企业数量,相差甚远。一些企业未经法定程序依法退市,严峻打乱了商场经济秩序。该司法解释的出台从法院系统内部着力,推进破产案子的受理,有望赶快改变这种不正常局势,充沛发挥企业破产法的应有效果。
债款人偿债才能以实在产业数额为根底
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则,债款人的财物负债表,或许审计陈述、财物评价陈述等显现其悉数财物不足以偿付悉数负债的,人民法院应当确定债款人财物不足以清偿悉数债款,但有相反根据足以证明债款人财物能够偿付悉数负债的在外。
该担任人介绍,财物不足以清偿悉数债款是指债款人的实有财物不足以清偿悉数债款,即一般所说的“资不抵债”或“债款超越”。资不抵债的着眼点是资债比例关系,调查债款人的归还才能仅以实有产业为限,不考虑信誉、才能等或许影响债款人清偿才能的要素,核算债款数额时,不考虑是否到期,均归入债款总额之内。
据介绍,财物不足以清偿悉数债款是对债款人客观偿债才能的判别,因而应当以债款人的实在产业数额为根底,假如当事人以为债款人的财物负债表,或许审计陈述、财物评价陈述等记载的财物情况与实践情况不符,应当答应当事人提交相应根据予以证明,推翻财物负债表、审计陈述或许财物评价陈述的定论。
司法解释第四条还规则,债款人账面财物虽大于负债,但存在下列景象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确定其显着缺少清偿才能:(一)因资金严峻不足或许产业不能变现等原因,无法清偿债款;(二)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无其他人员担任办理产业,无法清偿债款;(三)经人民法院强制履行,无法清偿债款;(四)长时间亏本且运营扭亏困难,无法清偿债款;(五)导致债款人损失清偿才能的其他景象。
法院不得变相进步破产请求门槛
债款人请求债款人破产的原因是债款人不能清偿到期债款。对债款人而言,其在提出破产请求时,除需提交本身债款依法存在的根据以及破产请求外,还应当举证证明债款人存在未清偿到期债款的有关现实。
该担任人表明,因为企业破产法未以债款人财物不足以清偿悉数债款或许显着缺少清偿才能,作为债款人提出请求的原因或条件,因而未要求债款人请求时提交债款人的有关财政凭据等资料,现实上债款人也没有才能提交此类根据资料。人民法院应当严厉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则的条件,检查债款人提出的破产请求,而不应对债款人的证明职责提出不切实践的要求,变相进步债款人提出破产请求的门槛。
司法解释第六条还规则,受理破产请求后,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债款人依法提交其产业情况阐明、债款清册、债款清册、财政会计陈述等有关资料,债款人拒不提交的,人民法院能够对债款人的直接职责人员采纳罚款等强制措施。
请求人可向上一级法院提出破产请求
司法解释第九条特别规则,请求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请求,人民法院未接纳其请求,或许未按本规则第七条履行的,请求人能够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请求。
据介绍,该规则意图是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催促下级法院关于当事人提出的破产请求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决。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则,请求人提出破产请求后,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检查并依法作出裁决。关于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决,请求人可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十二条的规则,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以充沛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力。
该担任人介绍,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对当事人的请求不予检查,或许检查后既不及时作出受理裁决亦不作出不予受理裁决,使企业破产法规则的请求人关于不予受理裁决的上诉权形同虚设,损害了请求人的权力。因而,为加强审判监督,司法解释特别规则在人民法院未接纳请求人提出的破产请求、未向请求人出具收到请求及所附根据的书面凭据,或许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决等景象下,请求人可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请求。上一级人民法院收到破产请求后,应当责令下级法院依法检查并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决;下级法院仍不作出裁决的,上一级人民法院能够径行作出裁决。上一级人民法院裁决受理的,可一起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该案子。
白龙
来历:人民日报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