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首页>资讯>正文

宝坻工伤鉴定标准

来源:听讼网整理 2018-07-23 00:02
员工遇到工伤的就需求进行工伤的判定才干获得工伤保险的补偿,工伤确认般是由用人单位请求,受伤员工带齐相关的资料到指定的判定安排进行判定,那么宝坻工伤判定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由听讼网小编为读者进行回答。
一、工伤的补偿规模
(一)治(医)疗费。医治工伤所需费用有必要契合工伤保险医治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规范。
(二) 住院膳食补助费。员工住院医治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膳食补助规范的70%发给住院膳食补助费。
(三) 外地就医交通费、食宿费。经医疗安排出具证明,报经办安排赞同,工伤员工到统筹区域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员工因公出差规范报销。
(四) 康复医治费。工伤员工到签定服务协议的医疗安排进行康复性医治的费用,契合工伤保险医治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规范的本条第三款规则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付出。
(五) 辅佐用具费。工伤员工因日常日子或许作业需求,经劳作能力判定委员会承认,能够装置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装备轮椅等辅佐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则的规范从工伤保险基金付出。
(六) 罢工留薪期薪酬。员工因作业遭受事端损伤或许患职业病需求暂罢作业承受工伤医疗的,在罢工留薪期内,原薪酬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付出。
(七) 日子护理费。日子不能自理的工伤员工在罢工留薪期需求护理的,由所在单位担任。工伤员工现已判定伤残等级并经劳作能力判定委员会承认需求日子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付出日子护理费。  日子护理费按照日子彻底不能自理、日子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许日子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付出,其规范分别为统筹区域上年度员工月平均薪酬的50%、40%或许30%。
(八)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规范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自己薪酬,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自己薪酬,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自己薪酬,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自己薪酬;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自己薪酬,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自己薪酬,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自己薪酬,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自己薪酬;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自己薪酬,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自己薪酬。
(九) 伤残补贴。员工因工致残被判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付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规范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自己薪酬,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自己薪酬,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自己薪酬,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自己薪酬。员工因工致残被判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保存与用人单位的劳作联系,由用人单位安排恰当作业。难以安排作业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补贴,规范为:五级伤残为自己薪酬的70%,六级伤残为自己薪酬的60%。
(十) 一次性伤残作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员工因工致残被判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经工伤员工自己提出,该员工能够与用人单位免除或许停止劳作联系,由用人单位付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作业补助金;员工因工致残被判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作合同期满停止,或许员工自己提出免除劳作合同的,由用人单位付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作业补助金。详细规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则。
(十一)丧葬补助金。员工因工逝世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区域上年度员工月平均薪酬。
(十二)供养亲属抚恤金。员工因工逝世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员工自己薪酬的必定份额发给由因工逝世员工生前供给首要日子来源、无劳作能力的亲属。规范为:爱人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许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规范的基础上添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该高于因工逝世员工生前的薪酬。供养亲属的详细规模由国务院劳作保证行政部分规则。
(十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规范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区域上年度员工月平均薪酬。详细规范由统筹区域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规则,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存案。
二、宝坻工伤判定规范
1、确认工伤的七种法定景象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则,应当确以为工伤的法定景象有七种:
(一)在作业时间和作业场所内,因作业原因遭到事端损伤的;
(二)作业时间前后在作业场所内,从事与作业有关的预备性或许收尾性作业遭到事端损伤的;
(三)在作业时间和作业场所内,因实行作业责任遭到暴力等意外损伤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因为作业原因遭到损伤或许发作事端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遭到非自己首要责任的交通事端或许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端损伤的;
(七)法令、行政法规规则应当确以为工伤的其他景象。
2、视同工伤的景象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则,视同工伤的景象有三种:
(一)在作业时间和作业岗位,突发疾病逝世或许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逝世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遭到损伤的;
(三)员工原在戎行执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获得革新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3、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确认工伤的四种景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则》第四条规则,以下四种景象可确以为工伤:
(一)员工在作业时间和作业场所内遭到损伤,用人单位或许社会保险行政部分没有根据证明对错作业原因导致的;
(二)员工参与用人单位安排或许受用人单位指使参与其他单位安排的活动遭到损伤的;
(三)在作业时间内,员工交游于多个与其作业责任相关的作业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遭到损伤的;
(四)其他与实行作业责任相关,在作业时间及合理区域内遭到损伤的。
4、国务院法制办有关答复中以为可确以为工伤的三种景象
(一)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员工违背企业内部规则在下班途中遭到机动车损伤能否确以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王法秘函[2005]315号)中以为,员工所受损伤只需契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则的“上下班途中,遭到机动车事端损伤的”规则,就应当确以为工伤。
(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安徽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王法秘复函[2008]375号)以为:员工李某从单位宿舍至其爸爸妈妈家的景象,归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则的“在上下班途中”,确以为工伤。
(三)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员工参与单位安排的体育活动遭到损伤能否确以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王法秘函[2005]311号)以为,作为单位的作业安排,员工参与体育训练活动而遭到损伤的,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中关于“因作业原因遭到事端损伤的”的规则,确以为工伤。
5、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相关答复中以为确认工伤的七种景象
(一)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退休人员与现作业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作联系以及作业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6号)以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第61条等有关规则,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作业单位,现作业单位现已为其交纳了工伤保险费,其在受聘期间因作业遭到事端损伤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则处理。
(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员工外出学习歇息期间遭到别人损伤应否确以为工伤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9号)以为,员工受单位指使外出学习期间,在学习单位安排的歇息场所歇息时遭到别人损伤的,应当确以为工伤。
(三)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车辆挂靠其他单位运营车辆实践所有人聘任的司机作业中伤亡能否确以为工伤问题的答复 ([2006]行他字第17号)以为,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运营的,其聘任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构成了现实劳作联系,在车辆运营中伤亡的,应当适用《劳作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则确认是否构成工伤。(注:根据最高法院民一庭2013年的答复定见,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运营的,其聘任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不具备劳作联系的根本特征,不宜确认其构成了现实劳作联系。)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低温雨雪冰冻灾祸有关的行政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法[2008]139号)以为,低温雨雪冰冻灾祸期间,用人单位为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求,在康复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排水、供气、路途抢修、保证食物、饮用水、燃料等根本日子必需晶的供给、安排解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等过程中,暂时招聘员工遭到损伤的,可视为工伤,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则进行处理。
(五)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国家机关聘任人员作业期间逝世怎么适用法令请示的答复([2009]行他字第2号)以为,鹤岗市公安局东山分局东方红派出所暂时聘任、未参与工伤保险、不是正式干警的司机王奎在单位突发疾病逝世,应由鹤岗市劳作和社会保证局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确认是否归于工伤、确认工伤待遇的规范。有关工伤待遇费用由聘任机关付出。
(六)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越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人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以为,用人单位聘任的超越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人,在作业时间内、因作业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则进行工伤确认。
(七)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员工因公外出期间死因不明应否确认工伤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236号)以为,员工因公外出期间死因不明,用人单位或许社会保证部分供给的根据不能排除非作业原因导致逝世的,应当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和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则,确以为工伤。
6、不得确以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景象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则,员工有下列景象之一的,不得确以为工伤或许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许吸毒的;
(三)自残或许自杀的。
假如读者需求法令方面的协助,欢迎到听讼网进行法令咨询。
Copyright ©法律咨询网 免责申明:会员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站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