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上的金额是否扣税后支付,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一般原则
判决书或调解书未明确约定为“税后金额”的,通常视为税前金额。公司作为扣缴义务人,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法定义务,但需在履行判决义务时依法操作。
常见情形
劳动争议案件:如工资、赔偿金等属于工资薪金所得,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公司代扣代缴后支付税后金额,符合法律规定。
其他民事赔偿:若涉及专利赔偿、股权违约金等应税项目,需按税法规定缴税;普通人身损害、财产损害赔偿一般无需纳税。
执行阶段的处理
法院执行判决时通常不主动区分税前税后,但公司代扣代缴税款后,需保留纳税凭证。若员工以未足额支付为由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审查税款是否依法扣除。部分地区的法院(如广东)认可公司代扣代缴行为,而北京等地可能要求公司按判决金额全额支付,后续通过不当得利诉讼解决税款返还问题。
建议:若判决书未明确金额性质,公司可与员工协商代扣代缴事宜;若协商不成,可先全额支付并代扣税款,再通过法律途径追讨代垫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