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暴力威胁阻挠离婚 妻子申请保护令维权
曾经恩爱和睦的家庭如今陷入危机。某女士与丈夫原本生活安稳,丈夫在外务工,某女士则在家照料老人和女儿。然而近年来,丈夫工作屡遭不顺,特别是年前因工伤后,性格日渐暴躁,夫妻二人频繁爆发激烈争吵。
面对丈夫性情大变带来的精神折磨,某女士最终选择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不料收到传票的丈夫竟丧心病狂,通过电话对妻子发出死亡威胁:"敢离婚我就打死你!大家一起同归于尽!"
这些极端言论让某女士彻底心寒,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在女儿的全力支持下,这位长期遭受精神暴力的母亲终于勇敢地迈出关键一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为自己撑起一把"法律保护伞"。
某女士向法院提交申请后,承办法官立即展开审查工作。考虑到家庭暴力案件的特殊性,法官意识到保护申请人安全刻不容缓。然而在审核过程中发现,除未成年女儿的证词外,某女士未能提供更多直接证据支持其主张。
在询问女儿时,女孩情绪激动地表示:"最近爸爸总是用很难听的话威胁妈妈,我每天都很害怕,生怕他会做出什么可怕的事......"女孩的哭诉让法官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为全面了解案情,法官随即前往丈夫居住的社区走访调查。社区工作人员反映,丈夫原本性格温和,是邻里公认的老实人。但近期因工伤赔偿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加上面临离婚诉讼,导致其情绪极度不稳定,经常对家人恶语相向。
为进一步核实情况,法官还专门向辖区派出所调取了丈夫的相关记录,确认其此前并无违法犯罪前科。这些调查为后续裁决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在综合研判案件事实后,主审法官指出:虽然丈夫尚未对某女士采取肢体暴力,但其长期实施的言语威胁和恐吓行为,已对某女士及其女儿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符合《反家庭暴力法》中关于精神暴力的认定标准。法官特别强调,精神暴力造成的伤害往往更为隐蔽而持久,其危害程度绝不亚于直接的身体伤害。
为切实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有效阻断家庭暴力的升级,合议庭当庭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次日,在社区妇联干部的陪同下,法官亲自将裁定文书送达丈夫住所。送达现场,法官对丈夫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心理干预:"面对生活困境,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相互扶持。作为丈夫和父亲,更应当用理性沟通代替暴力威胁,用责任担当化解家庭矛盾。"
在法官的耐心劝导下,丈夫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当场签署了行为承诺书。当晚,在社区调解员的见证下,丈夫主动向某女士赔礼道歉,并表示将积极配合心理辅导,重塑和谐家庭关系。
在本案中,丈夫对某女士的言语威胁虽然不同于常见的肢体暴力,没有造成身体上的直接伤害,但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这种长期的语言恐吓和精神压迫同样构成家庭暴力。法律明确界定的家暴行为不仅限于身体伤害,精神暴力同样具有违法性!
律师特别提醒:家庭暴力绝非简单的家务纠纷,受害者切不可抱有"忍一时风平浪静"的错误观念。遭遇家暴时,应当立即报警或向所在单位、居委会、妇联等组织求助,同时注意保存通话录音、短信记录等关键证据。当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时,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该保护令具有法律强制效力,被申请人必须严格遵守。若违反保护令规定,轻则面临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新闻时事、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作品内图片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联系客服告知,我们核实后将立即删除。
婚姻家庭相关咨询
-
问
儿子是15年的,我们17年离婚,儿子扶养权在我这里,孩子爸爸一直没有付抚
可以点头像帮你写文书起诉,转账记录、对方身份信息有吗?没有的话私信我,可以帮你调取身份资料,写起诉材料起诉对方,或者是帮你协商,点击头像一对一私信详细指导,以追回款项。时间太长的话可能导致以下风险1️⃣证据灭失2️⃣诉讼时效经过,法律不在保护你的债权,无法诉讼且强制执行3️⃣对方个人情况出现其他问题,起诉一次后面就不用再起诉便于执行
刘蓉等6位律师已回复 -
问
妻子出轨在先。想离婚。我跟他聊过。谁出轨 谁不能抚养孩子。现在怎么能够离
可以考虑协议离婚,对方若不配合,要离婚,收集证据,起诉处理
时龙等8位律师已回复 -
问
您好,我跟我先生是今年元旦订婚,5月3号结婚,8月份他提出离婚。没有给出
你好,这种情况需要退回部分
时龙等4位律师已回复 -
问
你好,我想咨询一下,离婚是2017年的事情,协议离婚,孩子归女方抚养,中
户口的问题,需要男方配合,才可以处理,要去现场
时龙等7位律师已回复 -
问
争小孩 感情不和 男方出轨
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梅露淋等9位律师已回复
婚姻家庭
法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