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有人欠我钱不还,我要起诉他,让他“失信”“限高”
文章分类|民间借贷
2022-01-12
导读:起诉让对方还钱是第一步,执行到位是关键。

最近有朋友问我:



当对方欠钱不还时,到法院起诉是人们常采取的救济措施,但前提是要收集好相关的证据材料。

有些时候,对方败诉了仍不还钱,这时,我们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执行措施

执行措施有以下:

1、要求被执行人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

2、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并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

3、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

4、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5、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6、强制要求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7、强制执行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8、被执行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9、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10、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

11、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12、罚款、拘留、限制出入境等强制措施,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发布不履行义务信息。

13、对人民法院的判决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

……

何为“失信”“限高”?

“失信”——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限高”——限制高消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其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当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简单来说

“失信”是针对“故意不还钱”的被执行人

“限高”是针对“没钱还”的被执行人

违反“限高”会“失信”

纳入“失信”必“限高”

“失信”和“限高”的启动方式:

1、申请执行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2、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

那是不是只要被执行人不履行完毕,就可以对他无限期地进行“失信”和“限高”?

不一定哦!

“失信”的期限因被纳入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分

1、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违反限制消费令的,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期限为二年

2、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情节严重或具有多项失信行为的,可以延长一至三年

对于“限高”,一般来讲只要被执行人不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对他的“限高”没有期限。

“失信”“限高”主要限制被执行人哪些方面?

“失信”,侧重在多个社会层面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包括工作就业、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它会使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限高”,侧重在消费领域限制被执行人的“挥霍”行为,主要包括限制被执行人采用特定交通方式出行,限制被执行人在购买不动产和车辆、旅游度假、子女就学、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方面的高消费行为。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限高”“失信”措施?

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被执行人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或者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解除限制消费令。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删除被执行人的失信信息:
1、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的;

2、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且已履行完毕的;

3、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

4、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

5、因审判监督或破产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中止执行的;

6、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执行的;

7、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

如果被执行人认为“失信”措施有误,怎么办?

可先向执行法院书面申请纠正,经审查理由成立的予以纠正;理由不成立的,决定驳回。对驳回决定不服的,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新闻时事、法律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作品内图片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联系客服告知,我们核实后将立即删除。

李艳平律师

执业3年